阅读历史 |

第45章 发乎己者有不忠(1 / 2)

加入书签

杨博听闻陛下询问自己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便满是笑容,认真的思考了片刻才说道:“知道了道理是行动的开始,而行动能让道理更加清楚。”

“知道的道理真切能落到实处,就是行;行动能察觉到、知道更多的道理,就是知道道理的过程,就是知。”

“知与行,本就是一回事儿。”

“此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出自新建侯王文成公。”

王文成公,是王守仁,就是那个平定了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平定宁王之乱、龙场悟道,创立“阳明心学”的新建侯王阳明,谥号文成,所以说是王文成公。

杨博讲的便是知行合一,讲的是知与行的关系。

朱翊钧又问道:“何为知?”

杨博想了想回答道:“知,知道的知,去了解、去理解、去总结、去思考,是行动。知,认知的知,圣贤书、心中文、仁心德、万物理,是道理。”

“知,是内在的认知,是内在的知识,是道德的本质,是人对万物无穷之理的理解,是灵性。”

杨博对知字解释的很是清楚明白,知,既是知道的知,也是认知的知。

朱翊钧看向杨博的神情变得复杂了起来,毫无疑问,杨博的学问没有任何的问题,解释的极为通透,他想了想说道:“朕读书少,《论语·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就是说夫子教书有四项内容:知识、品行、忠诚、信实。”

“元辅先生说,文,是六艺之文;行是体道于身,身体力行;”

“忠是尽己之心,就是忠于本心,或者忠于自己的灵性和内心去行动、去做事,这是忠。”

“信:待人真诚,对万物要真正的去了解,而不是道听途说,更不是偏听偏信,为信实。”

“不知杨太宰以为元辅先生对这句注解,是否有错漏之处?”

忠,在张居正解读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忠诚,对自己认知、对自己的灵性的忠诚。

“元辅先生说得对。”杨博此言极为认真,张居正的学问是没有问题的,大家的认知是相同的,杨博看过小皇帝和张居正的奏对,逐字逐句,对这段极为熟悉。

陛下真的在认真学习,此句信手捏来,没有任何错误之处。

小皇帝虽然有些不务正业,但是这读书之事,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朱翊钧接着问道:“杨太宰,元辅先生说:学习一事,只听人说,不过是口耳相传的虚妄,并非脚踏实地的真实。可是所作所为,不忠于自己的内心,也不去了解事情的真实,那么所知道的、所践行的都是虚伪二字,绝对不会有所成就和收获。”

“谓曰:学者,不过口耳之虚,而非践履之实;行者,发乎己者有不忠,所知所行皆虚伪;而卒无所得矣。”

“杨太宰,元辅先生讲的对不对?”

杨博已经听明白了小皇帝在问什么,颇为怅然的说道:“元辅先生讲得对。”

朱翊钧继续说道:“元辅先生讲筵,最后朕以为,要多读书,多明白道理,要去做事要去脚踏实地的实践,并且忠于本心做事,从虚妄中找到真实,才是学习。”

“谓曰:勤文笃行,忠心务实,知行并尽,表里如一。”

“陛下英明!臣羞愧。”杨博再俯首,身形略微晃动了下,葛守礼赶忙上前,扶住了杨博。

“杨太宰,没事吧。”葛守礼面露担心的问道。

杨博摆了摆手说道:“没事,没事,老毛病犯了。”

杨博不清楚小皇帝这番话,是在骂他,还是只是在有惑在询问。

别人听不出来,但是杨博却听出来了,皇帝看似在请教,但字字句句都像是在骂他。

骂他明明知道所有的道理,但是就是不忠于自己的内心做事;

明明知道王崇古提举将才名录有问题,却仍然坐视不理;

明明知道党争消耗大明国力,却仍然坐看言官弹劾谭纶;

明明德,清楚明白的知道的德,内心的道理,但是行为却是:发乎己者有不忠。

皇帝的话,似乎在骂杨博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都读到了哪里去!哪怕对皇帝不在意,对国家之事冷漠,那自己活了一辈子的那些知行合一的道理,去了哪里?

对皇帝不忠,对国家不忠,难道也要对自己的内心不忠吗!

皇帝的话,似乎在骂他,一辈子临到老了,活成了这个模样,临终之时,真的能瞑目吗!

葛守礼按着景嵩奏疏弹劾谭纶之时,明明杨博只要咳嗽一声,从中折中一二,给葛守礼递个台阶,葛守礼就不会那么难下台,那么的难堪!

葛守礼笨,是因为葛守礼信任杨博,可是杨博是如何应对这份信任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