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四十五章 氪金战士VS血肉之躯(1 / 2)

加入书签

大明的铁浑甲极为昂贵,三娘子曾经说京营的铁浑甲营造费用,可以将整个北虏完全买下,并非胡说或者吹捧大明,而是事实。

时至今日,除了大明皇帝朱翊钧、亲王朱翊镠的铁浑甲,或者叫明光甲之外,并没有匀质钢板制造的铁浑甲,大明皇帝御用的铁浑甲,那是人工锻造,一点点敲出来的百炼钢,这玩意儿的工期实在是太长太长了。

御用的铁浑甲锻造法和京营使用的铁浑甲,在初期制造工艺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铁料、煤炭、石灰石等物装载料斗里,在铰链的牵引下,从炉喉落入炉腹之内,绕过了炉身的热空气管道通过风箱加压从风口压入炉腹,充分燃烧的煤炭产生高温,将铁料融化为了铁汁,匠人们将长钳插入出渣口,将初步由杂质形成的釉,从出渣口拉出来,打开出铁口开始流出铁汁。

这些釉,用于铺路是极好的,不会浪费。

铁汁流入一个方池之中,通过搅拌,让空气与铁水充分接触,冷空气进入并不会让铁水的温度下降,铁水的温度反而会进一步的上升,因为燃烧需要氧气,通过搅拌空气和高温的铁水充分接触后,铁水中的碳,会再次燃烧。

这个时候,会得到了一池【富有大量杂质的熟铁】。

这种做法效率极为低下,而且需要频繁的更换搅拌用的木头,木头根本坚持不了几下,而且在高温炙烤之下,很容易发生事故,常常有人从池边跌落池水之中,大明的工匠们设计了一种可以倾动的圆筒状吹气炼钢前包。

这种前包带有气孔,可以将加热过的空气加注到铁水之中,而倾动可以让铁水更加充分的和空气燃烧。

这一步的改良,西山煤局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从王崇古提领西山煤局开始,就一直在进行改进,终于可以在基本保障工匠安全的前提下,批量得到大量的熟铁。

熟铁的碳含量极低,所以很软很软,因为在搅拌时铁水中的碳已经烧光了。

到了这一步,大明皇帝御用甲胄,进入了纯手动打造的阶段,通过大量的人工锻打,将熟铁之中的杂质排除,加热锻打,反反复复,而后开始用各种手段渗碳,最奢侈的办法就是将【反复锻打去除杂质的熟铁】放入大量的盐和碳粉之后烧熔,将没有太多杂质的熟铁扔进去煮上两天两夜,一块【匀质钢板】就制造完成了,进而从钢板打造成皇帝用的明光甲。

无论是人工,还是盐熔,都太过于昂贵了,根本无法进行量产,别说武装京营,就是陛下的缇骑都无法全部列装。

工艺需要改良,参考大明‘钢针’制造的过程,王崇古带领西山煤局进行了工艺改良。

大量杂质的熟铁,要用水力锻锤,富有杂质的熟铁经过了加热后,被扔到了臼里面,无法进行复杂精密加工的水力锻锤,麻木的在水力之下,不断的抬起落下,将熟铁中的杂质锻除,这一步用水力锻锤的原因是,粗糙但充沛且廉价的动力。

这些没有多少杂质的熟铁,再次加热烧到通红的时候,经过了两个大钢辊做成的辊压机中过一遍,这是因为压印银币,大明对于辊压技术有了更多的突破,经过了辊压,没有杂质的熟铁,变成了【厚薄均匀的熟铁板】。

薄厚均匀的熟铁板,从水力锻锤工坊,转入了模型工坊,这一步只需要模压就是,而后匠人们修好边角,一個【徒有虚表的铁浑甲胚胎】就做好了。

熟铁质地柔软,强度极差,全熟铁的甲胄,没人能穿的动,力拔山兮的李如松,穿着全熟铁制造的铁浑甲,也无法作战。

和手工锻造明光甲一样,徒有虚表的胚胎同样需要渗碳。

一块块的铁浑甲胚胎撒上碳粉,丢入土窑之中,土窑在猛烈加热之后,开始闭窑,这是钢针的焖钢法(天工开物有载),一排排的铁浑甲胚胎在高温密闭没有氧气的窑内,和碳粉进行充分的渗透后,得到了【渗碳均匀且表面渗碳良好的铁浑甲胚胎】。

到了这一步,铁浑甲依旧是胚胎,它还是柔软熟铁,没有防御力的同时,还十分容易变形,这需要经过淬火,淬火分为了油淬和水淬,在剧烈的热胀冷缩之下,铁浑甲的胚胎会剧烈变形,导致无法使用。

变形问题需要解决,铁浑甲的胚胎加热,会放入铁撑,通红的铁浑甲胚胎进入冷油之中,在剧烈的热胀冷缩之下,铁会猛烈收缩形成致密晶体,这也是渗碳的意义所在,碳原子可以在这个收缩结晶的过程中,形成晶核,而熟铁淬火强度不会有太多提升也是如此原因。

【初具防御力的熟铁渗碳板甲】就做好了,这个时候,仍然不能穿,因为淬火之后的铁浑甲变硬了,但也变脆了,面对一百斤以上的强弓和火铳的时候,脆的跟张纸一样不是形容词而是事实。

下一步便是回火,要做的也很简单,再次放入土窑里,高温封闭没有氧气的窑,可以将致密的结晶稍微解冻之后,就得到了【渗碳均匀、渗碳良好、经过良好淬火且回火修正的铁浑甲】。

这种铁浑甲本质上,它仍然不是钢,是熟铁,因为铁浑甲各部分的碳含量并不相同,防御力是远不如纯钢制造的明光甲,并且重量更大。

想要得到质地均匀的钢板,当下的大明只能依靠强九族羁绊的工匠们纯手工制造。

这种铁浑甲是批量制造的不可能量身打造,所以它其实很不合身,军兵使用上是有一定的困难,但在万历九年这个时间,可以十分确切的说:这就是钢甲!

别说北虏,大明京营也是三分之一有这样的铁浑甲,防御力已经是当下生产力之下的极限了。

骑营的铁浑甲是特制的半身甲和胸甲,李如松穿的甲胄是和大明皇帝同款的明光甲。

王崇古是《天下困于兼并纾困流氓疏》官厂团造法的发起者,同样他带领的毛呢官厂的盈利用于给京营发饷,西山煤局的煤钢联营,负责制造大明京营所需要的甲胄、火铳、战车等军备。

王崇古在积极改进盐熔渗碳,争取让批量制造的制式铁浑甲在防御力和重量上,接近于皇帝御用的明光甲,这很难,但这八年的时间里,王崇古一直在亲自督促工艺的改良,相比较当初叮叮当当的敲锻,现在大明铁浑甲的造价已经降低了一半,这是流水线生产的优势,防御力不变的情况下,一副全身铁浑甲的重量从四十四斤,降低到了三十七斤。

李如松带领的骑营全部装备了铁浑半身甲,每人拥有三匹战马,而且每一匹战马都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的良驹,并且每一匹战马都是用豆粮、草料一起喂养,过冬也不会减膘,每一人都装配火铳,手铳和骑铳。

骑营,大明真正的氪金战士!浑身上下都闪烁着令人侧目、真金白银的光芒!

中原的甲胄就跟草原的马匹一样,除了打仗之外一无是处,而且民间禁甲,在北元朝廷逃亡之后,北元朝廷彻底失去了回回工匠,也没有了稳定的燃料供应和铁矿供应,再加上大明自洪武年间以来的禁运政策,草原上连铁锅都少之又少,甲胄更是少得可怜。

隆庆议和后,草原的确有了铁锅,但从铁锅变成铁甲,难道指望北虏用牛粪去烧锻?

所以草原人是真正的血肉之躯,有副皮甲就不错了。

董狐狸通过重金购买的千里镜,看到了李如松的身影,看着李如松身上的甲胄、身下的良驹,一时间陷入了两个疑问。

第一个问题是:到底谁特么的才是草原人!一个骑兵居然有三匹战马,那可是战马,又不是驽马!

第二个问题就是:自己设置的陷阱,真的在引君入瓮,还是在作茧自缚?

直到亲眼看到李如松和他带领的骑营之后,董狐狸才明白了察罕淖尔的绝望,察罕淖尔面对的是什么怪物。

董狐狸看到了李如松的身影,同样李如松也发现了董狐狸布置的陷阱,十几人的斥候在草原上奔驰着进入了山坳,这是武川通往板升城的山,名叫翁观山,是必经之路。

李如松观的位置无法观察到这个山坳的情况,但这里非常非常容易设伏,两边是丘陵的缓坡,一旦敌人从缓坡上冲了下来,李如松和他带着的十二个亲卫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少将军,咱们是不是谨慎一些?”一个亲卫显然也观察到了这一情况,这十几个斥候,有点像诱饵。

李如松勒马,点头说道:“你说得对。”

通过墩台远侯的情报,来犯的人是董狐狸,董狐狸在密云杀了汤克宽,就是用的这个诱敌深入的法子,而当初徐达在岭北之战的败北,同样是因为孤军深入,李如松牢记戚继光告诉他的那句话,前锋打赢了胜利的天平会倾斜七成,前锋败了,就是兵败如山倒。

这个位置如此的关键,他的装备如此的优良,他是疯,不是傻。

“董狐狸想要诈我,在这地方设伏,我便将计就计,在这里跟他耍耍。”李如松带着十几个亲卫开始驱马向前,但是迟迟不进入劣势地形,就这么在陷阱的附近,绕来绕去,不断的观察着,越观察李如松越是确认,这里设置了埋伏。

董狐狸看到这一幕,心里就像是狐狸在挠一样,这个时候就到了比拼定力的时候,李如松不走,还在试探,董狐狸为了一击必杀,只能忍住内心深处的蠢蠢欲动。

“上当了!”董狐狸忽然警觉,因为他听到了马蹄声,隐隐约约的马蹄声,让董狐狸意识到了,这个奸诈的李如松早就识破了他的计谋,故意逗留,就是为了等待援军。

董狐狸不是没有想过会被反制,但是独属于草原的快速反应和快速机动,突然出现在了大明军身上,让他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当大明铁骑出现在视野之中时,董狐狸知道,自己中计了。

大明的铁骑没有步入陷阱之中,而是选择了迂回,董狐狸埋伏了两千人,完全暴露了出来,一场埋伏变成了遭遇战,董狐狸强压了内心的恐惧开始指挥,刚刚接战,就陷入了劣势之中。

大明的铁骑,京堂勇士、氪金战士在游龙。

确切的说,大明骑兵仗着火铳的射程和杀伤力,并不打算正面接触,骑营每一骑都太过于昂贵了,李如松发现了‘排队枪毙’的杀伤力后,选择了远程作战,往前数三百年,这是草原的绝招,骑射,不接触的情况下,最大的击杀击伤敌军,等到敌人士气崩溃后,再进行冲锋。

草原还没有进入雨季,硝烟在战场上弥漫,火药的爆鸣声如同催命符一样,每次的齐射都会有无数草原勇士被铅子炸出一片片的血花,而草原人的箭矢,完全无法射中敌人。

朱翊钧习武,他现在开不了一百二十斤的虎力弓,但能开得动一百斤以上的强弓,但在骑马的时候,他只能用六十斤的软弓,戚继光说骑射在战场上作用不大,是因为战场环境在火器加入之后已经发生了改变。

草原人的反曲弓也就是六七十斤,火铳的有效杀伤射程远高于弓箭,大明的骑营在一次次的齐射中,收割着董狐狸帐下勇士的性命。

董狐狸开始下令儿郎们盯着火铳进行冲锋,希望咬住敌人,但他部下的马匹,本就不完全都是战马,而且过完了严冬后,因为战争的阴霾,人马皆是骨瘦如柴,无论是爆发力还是耐力,都不如骑营的骑兵。

在不知不觉中,董狐狸没有发现,战场已经发生了一些转移,两个丘陵的山坳,从大明军冲击敌阵,变成了敌军冲击大明所在丘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