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连棉布都不买,做什么特使!(1 / 2)
王仙姑搞得合一众,将四十九名孕妇刨宫取血的案子,真的是触目惊心,所以朱翊钧宁愿被骂不够开放包容,也不肯放开传教士传教,这一点,朝臣们普遍认同陛下的观点。
本就复杂的人地矛盾、央地矛盾、藩王等等矛盾,再加上一个宗教,这聚到一起,不知道要做出什么天怒人怨之事,到时候是骂皇帝昏聩,还是骂自己拎不清?
而朱翊钧让张居正不必担心宗藩之事,这是给张居正吃一颗定心丸,只要皇帝明确表示不追究,这件事就真的到此为止了,甚至没几个人会去研究在册宗藩数量从十万锐减到了六万这个事实。
大明宗藩在主流的士大夫言论里,是反派,就是朝堂的蛀虫,庞大的宗藩吃空了朝廷和地方,奢靡无度的宗藩破坏了大明的朴素价值观,势要豪右竞奢享靡、是藏污纳垢之地包庇窝藏嫌犯等等,一切的错都是藩王的错!
张居正的论时政疏,也是将宗藩的庞大支出,认定为大明的五疾之首。
但经过详细的核查后,张居正发现,宗室并不庞大,拢共在册才六万余人。领俸禄的只有两万。
张居正再次叩谢了皇恩,陛下重信守诺,既然此时明确对所有廷臣都说了不会追究,那就是真的不会时候翻旧账的。
朱翊钧靠在椅背上,乐呵呵的说道:“先生,朕听闻了一件趣事,话说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共120人,绥远和辽宁御史吏部已经在遴选。”
“前些日子,挑水夫送甜水入都察院衙门,结果监察御史刘孔源,也不知道从哪里受了气,看到挑水夫,就大怒说:腌臜贱人焉登大雅之堂?!”
“这挑水夫乃是小民,怎么敢跟都察院的御史顶嘴,羞愤难当只能离开。”
“这水窝子一听说这挑水夫被御史责骂,就立刻把这挑水夫赶出了水窝子。”
“臣未曾闻此事,挑水夫穷民苦力也,何必如此为难?”张居正眉头都拧成了疙瘩,他想到了一首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就这一首诗,把唐宪宗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白居易亲自在这首诗上做注:苦宫市也。
宫就是皇宫,市就是市场,宫市就是宫里采买,太监们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就把卖炭翁一车一千斤的炭给买走了。
挑水夫江湖诨名水三儿,而挑水的井叫水窝子,水窝子一般有一个当主,这個当主是水井的拥有者,一口甜水井,有挑水夫二三十人,专门走街串巷,贩卖甜水,大明京师甜水井不多,苦水井喝多了掉头发,容易秃。
而朱翊钧说的这件事,就是一名水三儿,给都察院的老爷们送甜水,被一名监察御史怒斥腌臜贱人登大雅之堂。
刘孔源不知道从哪里受气了,其实是上了本论国事的奏疏,被皇帝给朱批骂的狗血淋头,刘孔源觉得自己见识非凡,但其实都是些陈词滥调,皇帝让他好好看好好学,不要不懂的事儿胡说。
刘孔源把气洒在了挑水夫身上。
朱翊钧继续说道:“这件事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这里了,这名被训斥的挑水夫,甚至不能挑水了,水窝子也没有挑水夫愿意往都察院衙门送水,宁肯不赚这个钱,反正也赚不到,万一恶了监察御史,那就是自找麻烦,这119名监察御史就没水喝了,然后开始怒骂刘孔源,把这刘孔源骂的羞愤不已,闹着要致仕。”
“啊?没水喝了?”张居正一脸震惊,他眨了眨眼说道:“好像真的没法解决啊。”
水窝子不给送水,监察御史们就不喝水了吗!
是的,不喝了。
因为监察御史是朝廷命官,是贵人,贵人不履贱地,这去抬水,实在是有辱斯文,长袍阔袖也没法抬水,穿着官服在大街上挑水,这不是被人戳着脊梁骨笑话才怪。
衙门的僵化和臃肿,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衙门里那么多人,虽然不干什么事,整日里就是喝茶看杂报,但也不能安排去干挑水这件事,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儿,不在自己权责范围之内,要给别人加担子就得有理由,而且要正当,否则这事儿就是个蹴鞠,被踢来踢去,绝对不会得到妥善解决;
倘若是要加一个人,那更是麻烦,都察院要走吏部。
监察御史们,根本不愿意跟张居正领着的吏部打交道,要加个人专门挑水,怕是挑水夫没找到,先挨一顿骂。
监察御史其实可以让水窝子给他们送水,但水窝子归顺天府衙管辖,真的去找顺天府丞沈一贯解决,闹得更大了。
所以最后,闹到都察院监察御史没水喝茶,群情激愤,怒骂刘孔源没事找事,刘孔源上奏致仕,也没说因为什么,还是赵梦祐差人询问,皇帝才知道内情。
海瑞、李幼滋也懒得管这帮御史,他们整天忙着反腐,哪有功夫管有没有水喝,自己折腾出来的戏码,自己收拾。
“滑稽且荒唐的一幕。”朱翊钧说完就乐了,朱翊钧乐,张居正也跟着乐,一边笑一边摇头,的确滑稽荒唐,只能说不事生产的人,就是这样的,监察御史的御史们出身都不算差,一辈子也没吃过什么苦,五谷不分,对穷民苦力普遍没什么同情。
朱翊钧用力忍着笑,继续说道:“惯的他们!朕昨天给沈一贯下旨,让顺天府所有水窝子都不准给都察院送水,要水自己去担!海总宪终于受不了他们胡闹了,下令每四人一天,轮流挑水,挨骂的刘孔源负责监察此事。”
“啊?真的是,干点活也是好的。”张居正稍显困惑而后恍然大悟,这海瑞不是个好人啊!
让刘孔源监察,就是为了让所有的监察御史难受,刘孔源还要接着挨骂,只要这轮流挑水之事还存在一天,刘孔源就是那个始作俑者,而刘孔源挨了骂,肯定要狠狠的为难骂他的人!眦睚必报是官场常态,因为所有人都盯着,刘孔源也不能徇私,反而执行起来更加公正。
所以,海瑞他不是个好人,让事情处于一种巧妙的平衡之中,全部人因为捣鼓出来的幺蛾子事一起受罪。
海瑞都不稀罕管这些糟烂的事儿,贱儒聚集的地方,海瑞这个骨鲠正臣能做的也就是骂几句,他带着忠君体国的科臣,每天奔波反腐,哪有功夫帮这帮人,断这种啼笑皆非的官司?
穷民苦力不止一次证明,离开了势要豪右、乡贤缙绅这些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穷民苦力也可以活的很好,但作威作福的老爷们,没有一次证明,离开了穷民苦力可以活得很好。
连喝个水都显得无比困难。
“先生以为这件事最后会如何收场?”朱翊钧好奇老师父是怎么看这件事的。
张居正思索了一下,说道:“这个刘孔源估计要自己掏钱雇两个人去挑水,这大抵是最好的办法了。”
“先生说得对,朕这就下章顺天府,不得水窝子往都察院送水,只能由都察院监察御史自己去取水!”朱翊钧一听立刻一拍桌子说道:“不能让他们钻这个空子,绝对不能!”
张居正也只是笑,陛下真的很喜欢看热闹,可想而知,都察院的御史们上街挑水,是多么稀罕的一件事,大明京师街头巷尾,都要指指点点了。
“其实还有个解法,让刘孔源去找那个被骂的挑水夫,低头认个错,这事也就结束了。”朱翊钧说起了另外一种可能。
张居正摇头说道:“他不会去的,宁愿脱了那一身朝服也不会去的。”
“先生看得明白。”朱翊钧想了想,好像的确如此,刘孔源肯去道歉,那才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一样的稀奇。
“这个冬日惜薪司就不给都察院送煤了,也不送炉子了,让他们自己到惜薪司去搬,就这么决定了。”朱翊钧又想到了一件好玩的事儿,冬天送煤,惜薪司就是专门给各官署送煤柴的,一旦朱翊钧下旨停了,那都察院的御史就只能自己干活了。
若是御史弹劾沈一贯,挑沈一贯的麻烦,沈一贯只需要用三个字就把人给堵的哑口无言了,有旨意。
就这三个字,御史就只能生受这个气了。
朱翊钧就是把这个事情,当成个乐子说给张居正听,张居正听完也不打算干涉,有旨意这三个字,对张居正同样管用,大明街头巷尾肯定都是议论,谁知道会把这种事编排成什么样子。
朱翊钧和张居正深入沟通了关于这次灭藩的若干细节,是灭藩,不是削藩,是把封藩各地的王府迁徙回京,如同凤阳高墙一样束缚在十王城里。
还田是一件天大的麻烦事,比清丈麻烦了数倍的大事儿,张居正打一开始就不太想做,但事已至此,他也没有什么反对的必要了。
张居正判断,不会有藩王造反。
主要是陛下没有亲叔叔,一个都没有,道爷八子,就一个裕王府活到了最后,不是亲叔叔,藩王打清君侧的大旗,那就没什么威力可言了。
海瑞回朝,否认徐阶有从龙之功,就是从道爷八子仅剩先帝这件事上出发的,哪有什么从龙之功,道爷膝下就那么一个,不传位给裕王,传位给谁?景王大婚多年,一个不带把的都没生出来。
嘉靖中晚期的政治斗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燕王、汉王,都是亲叔造反,这是因为亲叔叔是长辈,而且还是第一代的亲王,在财力、武力上都有一定的造反基础,眼下陛下情况是基本都是出五服的亲戚了,真的找亲戚,就要到明宪宗了,已经一百多年了,这名分不够。
张居正这么判断的另外一个依据是:藩王没钱造反。
造反又不是过家家,那随便翻翻身,就是天大一笔银子,造反可是把九族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亡命一博,这得重赏才有勇夫,况且朝廷强军刚刚讨伐板升归来,京营强悍无比,大明也册封了自天顺之后的第一个一等国公,这赏钱得更厚重,才能得到勇夫。
嘉靖年间因为兵凶战危,朝廷财用大亏,接连数次,道爷相继停罢郡王以下俸禄、营造王府、修缮王府银两、婚丧嫁娶给银,郑王府宫室十有七八都塌了,也没见修过,藩王们想造反也是有心无力。
而且没人,大明一百七十多年的养猪政策,有志之士,不会跟着藩王一辈子混吃等死,长史那是考不中进士的举人,才会谋求的饭碗,藩王身边大部分都是酒囊饭袋,没有贤士跟随,藩王自己连造反的檄文都写不了。
没大义的名分、没有足够的银子、没有足够的人手、更没有出谋划策的强人,就是草台班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