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弥足珍贵(1 / 2)
得知邓婉婉的经历后,同为女性的许小美感同身受地同情起婉婉,于是毫无异议地接受了高晓明的帮助,前来送上补品。
此时,她正在一户老旧房子外喝茶。
忽然,一阵谩骂传来,仔细聆听,原来是邻居的老太太责骂偷窃行为,仿佛这是村子里习以为常的抱怨方式。
初时并未太关注,继续聆听才发现,骂的对象居然是老太太的媳妇及孙子们,最狠的一句是:“你怎么不去死!”这让邓婉婉的母亲气得面色通红,呼吸加剧。
面对怒气滔滔的老太太,邓婉婉的母亲并未与其争执,而是操起一根木杖指向她的丈夫邓志勇,“她有没有偷 害我婉婉?鸡蛋是我自家鸡舍捡的,怎么成了窃取了?”
邓婉婉的母亲似乎失去了耐心和忍耐,“难道你们还是大男人吗?这个老不死的东西,自从婉婉回来,她几次 扰咱们,是不是希望她小儿子能摆脱牢狱,好让她少操一点心?”情绪终于失控,挥舞起了那根木杖。
邓志勇无奈之下,只好闪躲一边,口中辩解说:“我也拿她没办法,只要我说重了点她就会摔倒在地上大哭,再把叔伯长辈都招来,说我不孝,唉……”
眼看妻子下手愈发狠劲,他急忙逃往门外。
立在门前,他对院中的老妇人说:“妈,那些鸡蛋是从我家的鸡窝找来的,并没有拿你的。”
他这话一出,老妇人生气地回击道:“你是瞎了吗?明明是我的母鸡跑到你那生的蛋,那就是我的!你这个不孝的东西,快给我赔上鸡蛋!”
就这样,沉默寡言的邓志勇败给了怒火中烧的老母亲。
他身处困境,无论是面对母亲还是妻子都无法妥善解决,连女儿都顾不上,只能像个木头人站在那儿忍受谩骂。
就任由她发泄吧,毕竟鸡蛋得留给婉婉调养身体使用。
这场争执引起了周围邻居的好奇,他们探头观看后又快速退离,这类纷争在这附近几乎成了每日惯例。
当邓婉婉回家的日子,便是最闹腾的时候,整个邓家村都已知晓。
看着这一切,其他人虽然也觉得热闹,然而事事重复便失去了新鲜感,只觉得吵闹。
果然,有人大声质问:“吵啥呢,把孙子都吵醒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孩子的哭声。
邓家村民房屋紧密相连,一点动静他们都能听见。
看见儿子如同木偶般无动于衷,老妇人气得直跺脚。
要是以前她开口,儿子就会把鸡蛋乖乖奉上,至少双份!
但她现在骂了很久,对方依旧不愿意妥协。
心中积攒怒火,孩子的哭叫声成了她的烦扰。"你怎么不去做你的哭丧妇,白天也敢睡懒觉?天天晚上哇哇叫,都要哭出你第二条命来!早还钱早死远点!”
孩子的奶奶气得怒不可遏,随即走出门外与老母亲斗嘴起来。
邓志勇看到这情形,下意识松了口气,知道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
打架他肯定是插不上手的。
许小美目睹这一幕戏剧性的冲突后,越发同情邓婉婉的遭遇。
躺在床上侧耳倾听的邓婉婉,用被子遮住脸孔,似乎对眼前的一切毫不关心。
许小美想了想说:“婉婉,等你的身体恢复些,愿意来我店里帮忙吗?”
高晓明曾经告诉她,在服装店走上正规后,两人会交给店员处理业务,从而让她从看店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忙碌时他们可以搬回村居住一段时间。
许小美也不想长年与高晓明分隔两地,自然欣然应允此建议。
她现在因怜悯,提议让邓婉婉加入卖衣服的行列,仿佛为她的未来打开了一扇窗。
许小美轻轻问道:“当你身体好些了,到我店来,如果愿意的话,可以住在这里。”
她深知需要帮助邓婉婉脱离如今生活。
听到许小美的慷慨之词,邓妈妈感激涕零地说:“真的吗?你们简直就是婉婉的贵人啊!孩子,快点把自己的身子养好,爸妈还得靠你的工资养老啊!”听到这些,木然无神的邓婉婉眼中闪烁着泪光,她不确定地问道:“我真的可以来做这份工作?”
她感到绝望无助,但许小美却如同一束光,引领她步入康庄大道。
许小美好似磐石点头,坚定无比。
招聘店员,既然邓婉婉有能力胜任,那么为何不接纳她?毕竟商店就需要人手嘛。
回到店面后,许小美把这事分享给了高晓明,对此,高晓明自然是欣然同意。
因为他认为邓婉婉不仅外表漂亮,体型合适,还善谈,应该能胜任销售人员的工作。
那天,除了照顾客人,高晓明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店内的财务事务中,核对销售清单,统计收入与货物库存。
审视账册后,高晓明不禁感叹。
尽管87年开始西装潮流兴起,但在小型城镇仍未完全蔓延。
他在广州批量购置了西服,本预计需要缓缓卖出,却不料店铺一开张,西装的销量出乎意料地飙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西装不仅是拍照的时髦选择,就连婚礼也常见西装配饰。
每个家庭只要有节余,都会购买西装以充实衣柜。
接近岁末时节,举办婚宴的新人都会增多,新新服装店的西装及高级女式时装自然而然成为他们首先考虑的目标。
通过观察,高晓明意识到自己应在年前再度去广州,为此决定补购更多西装,并为新娘准备特别款式的礼服。
对于引流爆款,他已要求董飞霞准备了一批碎花马甲,并在店前陈列展示,标明价格,吸引过客的注意。
只需99元一件!在大众还未习惯用数字99作为尾数的时代,高晓明早将其巧妙运用。
这是一款用纯棉混杂轻棉制成的马甲,触感柔滑,款式出众。
它既保暖又能避免臃肿的外表,十分实用。
即便这款夹棉马甲成本稍微高于10元,但在新新服装店仅售99元。
这一微小的价格差距,带来的却是强烈的心理对比。
它作为引流工具果真起到了效果,尽管有许多精明的阿姨坚决只买马甲不另购,但更多人被吸引进店流连于众多衣款之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