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一章 池州屠城(1 / 2)

加入书签

大战一旦打响,便一刻轻忽不得。

前线的军报如雪片飞来,堆叠在常镇业的办公桌上。有报告战斗成果的,有申报军功的,有呈报抚恤名单的,还有各种敌情通报。

很明显,吕宪华规划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岛津久理带领少量日军和伊达宗兴率领的倭兵镇,向常州府发起佯攻,吸引杰书的兵力,同时由林升率领带领郑、日、西三家的水师,从吴淞口出发直奔江宁。

吕宪华与陆希星带领十六个营的陆军,取道湖州,会同马九玉所部,向徽南重镇宣城进发。陆军行动速度不如水师快,沿途还要先攻克广德县城,但吕宪华势如破竹,仅用了三十天时间已经到达宣城县城下。

同一时间的军报显示,刘国轩也率领大军向北进发,由许耀留驻赣州。尚之信派遣了四弟尚之节、堂弟尚之璋和部将王国栋、李天植率军协助刘国轩,刘国轩留下了尚之璋和王国栋与许耀一同驻守,尚之节和李天植各带两营人马与大军一同北上。

项绍宽并没有等待刘国轩到达,而是留下了金汉臣在贵溪固守,以白显忠为先导,向皖南进发。江西东北接壤皖南的地区,全部被黄山山脉覆盖,是曲折难行的丘陵地带,行军速度慢,而且运粮艰难。唯一比较好走的道路,就是从浮梁县向西北走上数十里,然后折向东北方向,从一条狭长的山间平原到达东流县。攻克东流县之后,就要翻越一小片丘陵地带,然后出现在长江边的平原之上。

听上去,这是个小一号的“子午谷奇谋”,如果清军能够料到项绍宽的这个行动,派遣重兵在东流县堵截,那么项绍宽这次带有一定冒险性质的军事行动可能会遭遇失败。但好在清军因为江宁和南昌两处受到威胁,兵力并未在安庆附近集中,更不曾料到明军会这么做,给了明军顺利进展的机会。

四月初六,吕宪华攻克宣城。

四月初九,项绍宽攻克东流县。

四月十四,吕宪华兵临芜湖城下。

军报从芜湖前线送到杭州需要四天时间,常镇业收到吕宪华四月十六发出的军报,已经是四月二十。打开一看,常镇业也吃惊不小:水师按照原计划,在南京仪凤门外江面停留了三天,并且对南京城进行了佯攻,结果林升贪功冒进,本人中炮受伤,虽然未危及生命,但是差点误了大事。好在水师优势巨大,不但清军在江面上没有船只敢于迎敌,江岸上新修的炮台也被摧毁了好几处。因此,水师仍于四月十五到达芜湖江面,与陆军会师。林升伤势不轻,上岸医治休养。

林升是郑军水师老将,虽然还不到四十岁,但已经经历了郑成功、郑经两世,在水师中颇有威望,若是有所闪失,对军心士气都非常不利。常镇业因此与毛渊明、岳亮商议,再派一个医疗小分队去芜湖前线,带上两位杭州知名的伤科大夫,为林升治疗,若是在前线不便休养,就接回来杭州。

吕宪华倒是没有受林升受伤的影响,水师一旦到齐,攻打芜湖的战役就要打响。芜湖城是大明罕有的“城廓小,城区大”的城市,城廓周围仅七百余丈,即不足五里,但工商业繁盛,街市布局远远超出城墙范围,沿青弋江两岸鳞次栉比,直到长江。

芜湖城中清军不多,只有绿营守兵约五百人——清朝制度,绿营有野战能力的部队称为步兵,没有野战能力只能驻守的称为守兵,不过相当于警察部队的战斗力而已。明军在芜湖城外调试火炮,才发了几炮,城外商家就公推名宿汤燕生来与明军交涉,请求明军不要动用火炮攻城,他们商家愿意联名向知县求情,劝知县开城投降。

汤燕生六十多岁,是故明诸生,明清易代后放弃入仕,隐居芜湖,教书自给,悠游自然,在芜湖士绅之中颇有声望。吕宪华觉得胜券在握,又看汤燕生的身份,便同意汤燕生一试,条件是商家集资白银万两劳军,并且限知县两日之内出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