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七章 改变历史进程的小人物(1 / 2)

加入书签

十二月,三日壬午。

经过昨日一场稀里哗啦的冻雨,明媚阳光下,晕乎乎膝枕在李婉儿大腿上的王迪,听着外面呼啸而过的飒飒寒风,知晓再有不久便要返回澶州城以后,他心里还是有一丢丢的小惊慌。

毕竟就要见到赵恒还有刘娥这两口子了,尤其是刘娥这个明确载于史书当中被称之为“有吕武之政治才能,无吕武之恶毒狠辣”的传奇女子,说实话,王迪还真怕她瞧出点什么来。

一个二婚女人能入得宫中成为皇后,活着权倾天下,死后还能得到仁宗赵祯、司马光、范仲淹等一众君臣的褒赞,纵古至今这种女人也不曾有几个啊。

有这种精明女强人作为母亲,对于还未正儿八经学过表演的王迪来说,他确实还是有点压力的。

“前面就是黄河了!这么宽的一条河都被冻上了,好厉害呀!”

前日,初吻被夺以后,藏不住心事的阿茹娜,当即就和母亲表明了想去南地大宋逛一逛的心思。

女大不中留,况且对于出身于萨满教信奉“生于天地间,长于天地间,魂归天地间”的托娅而言,只要脚踏大地,抬头可以望见蓝天,去哪儿生活都一样。

当然了,拉扯大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儿,平白无故让别人给顺走了,若非还有其它原因,托娅肯定舍不得自家女儿跟着宋人小皇子跑到南地宋境生活去。

至于原因嘛,还是为了萨满教的发展及延续。

要知道,当初为了更好地管理北地辽境的汉人,在大辽还未建立之前,契丹贵族们便以特别包容的姿态,容纳了佛教在所属领地的发展。

刚开始,并未盛行起来的佛教,其渗透影响力,还只是在辽国平民阶层的汉人之间传播。绝对多数的契丹贵族,信奉的还是本土萨满教。

只不过,略显无欲无求讲究死后魂归天地的萨满教义,明显与可以转生到极乐世界的佛教教义差了太多!

所以嘛,在佛教极具凝聚…或者应该说是极具蛊惑人心的巨大魅力下,越来越多的契丹贵族,也开始对佛教有所认可,并有所依靠。

最明显的就是,天性残忍多杀罚的萧太后,由于做了太多恶事,她自己也害怕死后会堕入无边地狱。是以,甚为信奉佛教的她,每岁正月,皆不食荤茹,还大修斋会,建造佛塔,住持佛事,舍粥饭僧,冀望于获得佛祖福佑。

上行下效,扩张速度极快的佛教,在北地辽境是越来越昌盛。与此同时,组织架构一直松松散散的萨满教,与之相比,可谓是相形见绌。

当然了,这种已经称得上是宗教战争的重要大事,对于信奉自然之道崇尚天地万物的萨满们而言,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此根本就没有太大的认知感觉。只有少数像托娅这样的大萨满,才忧心萨满教的未来发展情况。

是以,托娅之所以痛快应允了自己女儿的请求,还有出于传承这一重要原因。

她想让更为年轻的阿茹娜出去见见世面,如果可以的话,在未来的某一天,不管阿茹娜是否还能重返大草原,她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向世人弘扬传播一下萨满教的思想文化。

故而,剪下一绺女儿的长发好好收藏起来,在郑重其事的与宋人小皇子讲了一句“不许打阿茹娜”以后,盼着雏鹰能独立翱翔于蓝天之上的托娅,直接将自家姑娘交到了王迪手中。

只不过,刚刚阿茹娜的一句无心之言,却是让王迪动了一丝杀心。

这一丝杀心,并不是在针对阿茹娜。

而是因为阿茹娜刚刚讲的话语,其中提及到的“黄河”二字,令王迪想起了一个名不见经传,却在原本历史长河中影响了数个朝代的兴衰,造成了千百万无辜汉家儿女死亡的小人物。

此人名叫李垂,字舜工。

之所以知晓这么个小人物,完全是因为当初徐有贞在万言治水书当中提及过此人有不下四五次的样子,甚至他还将宋、金、元三个朝代的灭亡原因,都与此人挂上了钩。

若非如此,王迪哪会关心知晓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存在。

通过徐有贞的万言治水书,以及后期翻阅的一些资料,若单以为官操守或是个人才学来评论此人的话,那么这个叫李垂的臣子,其刚正不阿的品行,决不比寇准、于谦这一类臣子要差到哪去。

鲜为人知的是,趋炎附势这个成语,典故便是出自此人。

可惜了,屡屡被贬的李垂,如果没啥意外发生的话,在《澶渊之盟》和约签订以后,他为了引起朝堂君臣的重视,明后年就会向朝廷进献三卷由他本人独立编撰的《导河形胜图》。

正是这部没有多大研究价值的地理着作,其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后世建国前后一段时间!

要知道,当下或是未来一段时间,虽说宋辽双方的关系,因为《澶渊之盟》和约的签订变得大为好转,但不管怎么说,辽强宋弱的客观事实摆在这了。

边境危机尚存,是以,不光是自家便宜老爹没有放松警惕,就连满朝士大夫也均是认为,宋辽之间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可能还会有一战。

正是卡在了这个节骨点上,抱着固防大宋、稳定边境、拱卫汴京城的心思,李垂特意编写了一本极其危言耸听的大作,便是那三卷《导河形胜图》。

他在书中提及到,黄河河道会持续北移!

自古便有之的黄河改道一事,经过他的夸张性渲染,成了一个特别不利于大宋国防的紧要事情。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他提到了黄河最终会流入辽国境内…到了那个时候,北地辽境的契丹人便可乘船顺流而下,黄河天堑就再也不是能够守护汴京城的屏障了。

对此,他在书中给出了“复九河故道”的应对策略。

当然了,虽说他的此番危言曾在朝中引起了一时的激烈讨论吧,但绝大多数士大夫都没太当一回事。

甚至是说,在不少臣子眼中,李垂完全是在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谷浒可惜啊,到了仁宗庆历八年时,黄河在澶州城商胡口向北决堤,滔天洪水冲击形成的新河道,呈九十度直角笔直向北,纵穿整个河北东路,从天津一带出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