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贾谊的宦海沉浮(1 / 2)
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朝初期,因沿用秦朝的军功爵制,朝中大权皆由开国功臣所把持,虽然汉高祖刘邦也曾多次下诏招贤纳士,但不仅数量较之开国功臣太少,而且职位普遍较低,对于开国功勋的权势影响极小。
直到汉文帝即位以后,因为对功臣权势过大的忌惮,为了稳固皇位,稀释功勋集团的权力,这才开始大力纳贤取士。
当然,汉文帝提拔官员,并非一味只看出身和忠心程度,同样极为重视才能,且能够做到知人善任。正因如此,汉文帝才能在逐步收权的同时,将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条,其中的典型便是对于张释之和贾谊的任用。
张释之是南阳郡堵阳县人,家中颇有资财,于是通过捐官出任郎骑。由于没有背景,加上吕后执政以来朝局动荡,以致张释之入仕十年,钱没少花,却始终难得升迁,于是便打算辞官回家,素知其德才兼备的中郎将袁盎,便向汉文帝推荐了张释之。
汉文帝于是召见张释之考察其才能,张释之先是陈说治国方略、利国大计,汉文帝见其满口国家大政方针,多有空想之语,便命其不要高谈阔论,而要贴近实际,提一些能够立刻实现的建议。张释之便改变策略,就秦亡汉兴之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很高的改变措施,汉文帝听后十分满意,认为其果有才干,遂任命其担任谒者仆射,主掌上传下达之事。
刘恒于上林苑观虎,向上林尉询问虎圈事务,上林尉难以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则对答如流,文帝因此认为上林尉不合格,便让张释之传诏以啬夫取代上林尉,张释之则认为如果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容易形成不正之风,汉文帝于是采纳了张释之的意见,取消了任命。
汉文帝见张释之敢于直言,归途中又考察了一番他的才能,感觉非常满意,不久便将其升任公车令,掌管司马门和夜间巡视宫中。
担任公车令期间,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没有按照制度在司马门下车,张释之却丝毫不理会对方的身份,直接带人阻止两人入宫,并向汉文帝弹劾两人,以至于汉文帝甚至不得不摘下帽子亲自赔罪,承诺今后必定严加管教,而薄太后更是亲自下达赦令,张释之这才放人。
汉文帝见张释之执法不畏强权,便又先后任命其为中大夫和中郎将。后来,汉文帝前往霸陵查看自己的陵墓,并对大臣们说,“用北山的石头作为棺椁,以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难道还有人能够打开吗?”大臣们闻言连连称是,全都随声附和。
张释之却不合时宜的进谏说,“如果棺椁里有能够引起人们贪念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为棺椁,也会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能够引发人们贪念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直接给汉文帝浇了一盆冷水。
虽然张释之常常犯颜直谏,但汉文帝非但没有恼怒,反而对他的正直敢言极为欣赏,因此后来又升任他为廷尉。对于性格刚正,执法严明的张释之来说,主掌司法事务的廷尉的确是最为合适的职位,而“执法不阿”的张释之也确实没有辜负汉文帝的信任,始终兢兢业业、公正廉明。
贾谊是洛阳人,从小就聪明伶俐,从年少时起便颇有才名,后师从荀况的学生张苍。年纪渐长,河南郡守吴公听闻其名,将其召入门下,在贾谊的辅佐下,河南郡治理地方的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
汉文帝即位后,听闻河南郡治理有方,便擢升吴公为廷尉。对贾谊十分器重的吴公,便又将贾谊推荐给了求贤若渴的汉文帝。汉文帝因此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年仅二十一岁的贾谊,乃是众博士中最为年轻的一位。
贾谊不仅年少成名,而且自身确实有才能,在担任博士期间,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众人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并能针对性的提出意见,不仅因此得到了同侪的一致赞许,而且博得了汉文帝的欣赏,从而得以被破格提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被提拔为了太中大夫。
不过,也正是由于贾谊太过年轻,缺乏施政经验,导致他虽然常常有独到见解,但考虑事务往往不够全面,在制定一些政策时,通常只考虑了实行之后能够取得的成效,但并未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至于其自身显得太过锋芒毕露。
例如贾谊提出的礼制改革,作为一个刚刚入仕不久的臣子,敢于挑战历史遗留问题,确实勇气可嘉,且礼制改革的确对于树立皇帝权威有所帮助,但这个策略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其中提到的“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甚至极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效果。
秦汉以来,由于大力推行军功爵制,朝中功勋老臣多以战功封爵,且绝大多数都是泥腿子出身,他们不修礼法,注重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哪怕是在朝会、祭祀这种庄严时刻,这些功臣宿将也难以做到尊卑有序,动辄吵成一团,甚至拳脚相加。
贾谊提出的“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固然能够形成道德伦理约束机制,但对于这些功勋宿将来说,这无疑成为了限制自己行为的枷锁,在当初“君弱臣强”的局面下,此议立即便遭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强烈反对,结果非但无法予以推行,反而使他自己成为了功勋老臣的眼中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