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痴心妄想的《星报》(1 / 2)
姜玉楼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听在程怀澄的耳中觉得异常刺耳。
他对于姜玉楼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姜玉楼是内地有名的畅销书作家,和金先生的《明报》也有合作。
但那又怎么样?
内地经济出了名的差,要不然每年不会那么多人为了钱涉海偷渡到香江了。在他想来,即使金先生和对方合作,给的稿酬也不会多,千字十几二十港纸已经很了不起。
没想到以抠门吝啬闻名的金先生这回这么大方,千字一百港纸,虽然不是香江作家的稿酬巅峰,但也不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能拿到的。
去年姜玉楼能有什么名气,金先生莫不是老糊涂了?
程怀澄在心里疯狂的吐槽着对手,要是金先生真老糊涂了,对《星岛日报》可是个好消息。
“姜生,你不妨认真考虑一下我的提议。”程怀澄决定继续劝一下,说不定对方是头脑发热呢。
毕竟千字五十港纸不少了,对方也不是每部小说都能卖到高价的。
“不需要了,程先生毫无诚意,我想也没什么好谈的。”姜玉楼冷哼一声,挂断了电话。
“喂,姜生,姜生……”
季正怀见姜玉楼面色不悦,开口问道:“怎么了,听你说什么和《明报》合作,又说什么一百港纸的,难道又有香江的报业公司找你合作?”
“嗯,是《星岛日报》的一个什么副总编,想要以千字五十的低价连载我的小说,被我拒绝了。”姜玉楼此时已经没那么生气,说话较之刚才也心平气和了几分。
季正怀咋舌道:“千字五十也是低价?”
“哼哼,季主任,在国外我还是有几分名气的,可不是默默无闻的小作家。要知道在岛国我都是拿高额版税,香江这边的报社……啧啧,真是小门小户不会做生意。”姜玉楼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不屑。
香江现在还在英国佬的管辖下,港纸自诞生之日起便是英镑的附属货币,到1972年由于英镑的连续贬值,英国政府宣布实行浮动汇率,香江经济由于港纸与英镑绑定,遭到沉重打击,于是与英镑脱钩。
同时由于香江自身的经济体量太小,港纸作为货币流通范围狭窄,必须跟强势货币绑定才能保持币值稳定,于是又宣布与美钞挂钩。
1973年美帝爆发经济危机,港纸又被迫与美钞解绑,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港纸汇率差不多是1:7.8,换算一下,电话那头给出的千字十港元,大约就是千字六块五毛多钱。
姜玉楼在国内杂志社发表的作品都是千字十块的最高标准,在小日子出版,角川书店给的也是百分之十的版税分成。
结果香江的一家报社想要刊登他的作品,只愿意给他这么点稿酬?
是看不起国内作家,还是当他是冤大头。
别提什么早晚一家人,这个口子要是开了,姜老师在业内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了。
这可不是姜玉楼的做事风格。
季正怀一听,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香江现在又没回归,那个什么《星岛日报》在国内也没人脉,他也犯不着为一个外人得罪自己的弟子,他还没那么目光短浅。
只是,该说的还是要说一下。
季正怀委婉规劝道:“玉楼,要注意影响,别搞出矛盾。”
……
香江,新界将军澳将军澳工业邨骏昌街七号的《星岛日报》编辑部内。
《星岛日报》属于星报系的报纸,该报于1938年在香江创刊,《星岛日报》发行几年便成为香江的大报之一。
到了六十年代,盛极一时星报系只剩下位于香港的《星岛日报》在勉强为继,其子报《星岛晚报》则处于亏损状态。
香江报业在1960年代整体陷入困境,星报系创始人之女胡仙临危受命,重新确立办报宗旨,提出要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增加报纸的信息量,加强与政界、文化教育界的联系,还主动与广播、电视、电影合作。
得益于胡仙的一系列变革,低迷了近20年的星报系又开始焕发生机。1972年,星岛报业在香江上市。
由此,《星岛日报》也确立在香江的报业地位,成为读者最为喜爱的报纸之一。
在香江,报纸极多,各个类型的都有,民众有很多选择。除时事政治类报纸外,最喜欢经济类、文艺类和娱乐类报纸。
其中,文艺类作品又喜欢奇、武、诡、情等题材作品。
那些年很多香江作家都在《星岛日报》发表作品,名家如姜,刘以鬯、黄思骋等。
程怀澄手持着电话听筒,脸上满是震惊和不满的神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