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5章 信息大爆炸,皇帝的墨宝!(1 / 2)

加入书签

“是!”

陈冰冰应是,随后退居一侧。

在没有任何多余通讯手段,几乎只能依靠人力、马力和信鸽传达信息的封建时代,信息的不对等性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比如说刚刚过去的这次蝗灾,任何精明的商人得知消息后,都必然想到灾后物价飞涨,粮食短缺。

这时候,若是能提前囤积物资、抢人工,抢收庄稼...等等,肯定能大赚一笔。

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能想先得知此事的人并不多。

唐小志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恰好从皇帝口中得知此事,因而能抢到了一口肥肉。

蝗灾起源于西北,一路而来,地方官府通报的信息几乎与蝗虫群的到来同步,相差无几。

这便是信息的迟滞性。

如果西域官员的信息传出能比蝗虫群快很多,那么应对措施及时,损失也就会少很多。

而唐小志密谋许久,急欲全面推出市场的“报纸”,便是要打破这样的信息逆差和迟滞,构建出一个新的信息传递体系,以创造出更大的商业利益。

试想一下,如果西北蝗灾爆发之前,唐小志能比皇帝事先得知消息,并早做铺排。

能将此信息卖给朝廷,夺了一个大功不说,口中的肥肉更不远止于灵州诸县。

但信息平台的建立,讲究权威性、准确性和迅捷性。

也就是说报纸登载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背景,能让百姓相信,杜绝谣传和虚假信息,更需要极高的传递速度。

单说传递速度,普通的人力马匹速度都显得太慢,信鸽会快一点,但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例如说信鸽在飞行途中可能会被人截获,或者被其他的飞行猛禽吃掉,甚至会迷失方向,导致信息误传、断层、丢失。

对此,在唐小志看来,唯一的解决的方式就是为公路提速,颠覆以往的交通方式。

因此,蒸汽火车的出现就显得尤为迫切。

以火车的速度,非但能解决信息迟滞的问题,而且还能增加运力,做大区域的物品流通,节约时间成本。

以唐小志初步设计的火车时速,按每小时六十至八十公里计算。

幽都城距离京都约有一千二百里,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公里左右。

人力传递消息,除去一切不确定因素,来回少说得一个多月以上。

但若有了火车,一天就能到达,效率提高了无数倍。

毫不夸张地说,蒸汽火车一旦研制成功,普通百姓甚至可以早上在幽都吃早餐,夜晚到京都吃宵夜,只需间隔十个小时,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五个时辰。

更重要的是,因为公路提速而产生的物流效益尤为巨大。

大奉西部多矿产,多产水果,北部多产牛羊肉和皮革,东南部与中原地带盛产丝绸布匹,粮食。

火车的迅捷性和强大运力可实现物流交换,各取所需。

富庶地区的粮食布匹可以快速地运到短缺地区,贫瘠地区的特产物资可大量运往发达地带,实现最高价值回报。

当中的巨大商机,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火车和报纸的出现必然会衍生一场极大的信息爆炸,与无可估量的商业革命。

首先要做的,便是让百姓们先接受报纸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

八大报社入驻幽都城,在唐小志计划的宏大商业版图中,至关重要。

唐小志心中的“鸿鹄志”便是:干掉皇榜,淘汰传旨太监。最理想的结果是,以后皇帝下达什么政策、圣旨,都能经过他手下的八大报社去传递。

吞并天下的漕帮,将整个大奉的物流交通生意都囊括在自己手中的火车之上。

此时的别苑书房中。

一一交代手下人做好工作后,唐大里正心中的那团火正肆意的蔓延,满腹的宏图大志。

他名为小志,其实心怀大志。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陈冰冰开始带着八大报社的骨干记者,在城中各处建立记者站,收集坊间的各种舆情信息,潮流风向。

马户则在别苑中大兴土木,用从清水河村带来的活字板材建立临时的刊印坊,并指挥手下的工匠制作招亲大会需要用到的特殊道具。

其余人员,包括村中来的少数明星蹴鞠球员、蹴鞠宝贝、歌女、舞者、书生...等等,也都各司其职。

可见,唐小志在策划一场大动作。

稍微有点意外的是,这已经过去了很多天,赵卿仍没有将孙探花给请来,也不知遇到了什么阻滞。

但唐小志并不着急,对于这位孙探花,他倒是想留到最后去用。

五日后。

清新社有史以来,第一版“幽都日报”在唐小志给出的模板下,正式被刊印出来。

首批的发行量并不多,也就一百份。

首版的信息量也不多,大幅版面都在刊登招亲大会的消息。

投放的地方都集中在城中的茶楼、饭馆、酒肆、路边摊等等,免费发放。

这些地方的人流量最多,乃是城中舆论的发酵地,消息最容易传得开。

报纸想要推广,增加发行量,投放在那些地方效果最佳。

但投放完成后,百姓的接受度和广告效果并不佳。

百姓们拿到报纸后,并没有和想象中一样认真阅读里边的内容,反倒是将之当成废纸丢弃,甚至拿来上茅厕...

本意是想将信息传播给大众,谁知竟成了百无一用之物。

不过,这结果,早已在唐小志的预料之中,他丝毫不慌。

对于幽都百姓来讲,所谓的报纸还太过“新奇”,一时不愿接受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情有可原。

再者,第一版报纸主要刊登大王招亲之事。

此事在数月前已有小道消息传开,已非什么新鲜事,王府更是贴过了榜,此时全城皆知。

民众没了新鲜感,自然没多大的兴趣读报。

可是,等到第二版日报出来时,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拿到报纸的百姓们非但不敢再将之弃如草芥,甚至有些视若珍宝起来,各自纷纷议论,好不热闹。

因为...唐小志在第二版面市之前,先去见了一下皇帝。

请求皇帝允许在报纸上刊登他的诗文,并盖下自己的私章。

前十份报纸,还有皇帝的亲笔签名。

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古代,官府衙门出的公文只要盖上印章,那就算是政令。

而皇帝写出来的政令,盖上玉玺,那就是圣旨。

皇帝写的诗文,盖上私章,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墨宝啊。

换言之,皇帝陛下的墨宝,谁敢当成废纸?

即便是复刻出来的墨宝,那也不敢!

此刻,城南的一间茶楼。

宽敞的大堂中,人声鼎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