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五十六章:春雨基金会(1 / 2)

加入书签

“我给捐赠5000本图书!”

“我捐赠学生需要用到的桌椅板凳!~”

“我捐赠教师需要的用具!”

“...”

听到江澈愿意接受大家爱心,众人开始七嘴八舌的报出自己的捐赠品。

与群情激动争先恐后报出自己捐赠不同的是,邵逸夫等人听到这些人捐赠的物品后一脸的难色。

如果说放到湘江,这些捐赠还能在报纸上给一个小小的豆腐块介绍一下。

可现在大家身处的是内地,总不可能从湘江买了东西拉来吧,肯定是就地采购。

按照内地的物价,这些东西值几个钱?

内地买一本书,便宜一点一块左右,贵的也就三两块,5000本图书听着挺多的可实际花费连一万块人民币都没有。

所有学生的桌椅板凳又价值几何?

特别是霍英东的脸色更加的难看,刚才自己卖了老脸张口为在场的众人要来一个和内地增进的机会,可这帮人都做了什么?

万把两万块钱就这么好的机会给打发了?

不用猜霍英东都知道这帮人是怎么想的,不就是认为自己现在因为‘Mystore’发了大财,想借此抱紧江澈的大腿。

以为自己是想着慷他人之慨,成自己之情?!!!

这些都是些没眼界的家伙,国家为什么邀请他们来内地,就是为了和他们见见面聊聊天?就是为了让他们见见国内现在的改变?

都是愚不可及的家伙,肯定国家即将要有大动作了才会如此劳师动众大规模的接待他们。

很显然,这些人最近的表现没有达到国内的要求,这才让江澈出马。

江澈刚才说那一大段话是为了什么?

特别是着重的说了百年屈辱史是为了什么?!

已经很明白的告诉众人,国家想要富强、想要在国际中提升地位,需要各界人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而自己为什么说要为这所在建的大学添砖加瓦?

不就是想让这帮人在这里出出力,既花费不高,还能让上面看到他们这群港商还是爱国的,也能给大家赢得一丝丝改善的局面。

却没成想这帮人拿出仨瓜俩枣就想应付过去,江澈那么大的身价缺你们这点?

捐赠是自己提议的,不给自己面子事小,若是让上面误会了,对自己等人没多大影响,对其他没能来的华商可就太不公平了。

愤然之下,霍英东刚想开口说话,他身边的邵逸夫却抢先了一步说道:“江贤侄,若不嫌弃,我想为这所大学捐赠一座图书馆!”

还在七嘴八舌说着自己捐赠的众人听到邵逸夫张嘴就要捐赠一座楼,全场顿时噤声,几乎同时都把目光看向他。

和霍英东想的虽然有些不一样,这些人都想着:‘不过是给江澈架势捧個人场而已,丢个三万两万的就可以了,怎么动不动就扔一栋楼出来?不愧是大水猴!~~’

“我捐赠一座体育馆!~~”众人的脑子还没转过来呢,一直热衷于国内体育事业的霍英东,在邵逸夫话音刚落下后,紧跟着说道。

“我捐赠一座教学楼!!!”早就被这帮葛朗台搞的有些冒火的郑裕彤随声说道。

“我捐赠一座宿舍楼!!!”

“我捐赠一座实验大楼!!!”

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呢,包玉刚和郭德胜也紧跟而上。

直到这时,众人才发觉事情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邵逸夫、霍英东等人加盟‘Mystore’在南洋售卖‘Myphone’等产品赚了大钱的事情,早就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可即便因为‘Myphone’而日进斗金,也没有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给江澈站台捧场吧?

有些心思机敏的商人,立马把邵逸夫等人的行为和这次来京联系了起来。

脑筋活络的立马选择跟进。

让他们和邵逸夫等人一样,一个人捐赠一座大楼,他们舍不得也做不到。

可几个人联合在一起捐赠稍微小一些的建筑还是能做到的,虽然这样有些肉疼。

于是出现了争先认领建筑物的火爆场面。

直到现在见到众人终于‘上钩’了,江澈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不过认领大学建筑物也不是江澈想要的,本身现在大学的规模被他筹划的这么大,再加上之前的恩怨,在国内大学圈子里已经算是公敌了。

当然被这些只会窝里横的家伙们当成公敌江澈毫不在意,他担心的是港商们吐出所有好处都被自己拿了,上面会不会有人借此搞事还真不好说。

搞自己,江澈不怕。

不说他上面有曾老和倪老等人护着,就凭借他两次受到最高一级的表彰和曾经收到的那副字帖,江澈只要不犯下叛国罪,做的错事再离谱最多也就是回归平民而已。

但是他担心某些人的矛头对准的是新大学。

江澈对这所大学抱有的期望无限高,可现在大学却还处于怀胎十月状态,即便是建设好,想要出成果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在没有展示出重要性就成了众矢之的,江澈根本没能力护得住它。

昨天晚上,江澈便想到了以邵逸夫这位酷爱给国内大学捐赠教学楼的‘助学狂魔’脾气,估计会给新大学捐赠教学楼之类的举动,却没有想到霍英东等人跟风后,其他港商也做了同样的决定。

这些钱用在新大学,说实话对江澈来说也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多这些捐赠,新大学除了会多一条“港商倾情赞助”的成就以外,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反而还特别拉仇恨,于己于新大学并没有太多的好处。

与其这样,倒不如引导他们将捐赠的大楼折算成钱,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想到这里,江澈的CPU开始极速运转,在大脑中搜集着有用的信息。

“大眼睛!!!”

1990年,《华夏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在农村进行摄影创作时,发现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贫困上不起学,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读书却充满了渴望。

所以,心怀热忱的解海龙就想帮助这些孩子,开始到全国各省的贫困学校去拍摄照片,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照片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

1991年4月8日一大早,解海龙走在前往皖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学校的路上,正好碰见了5位正去上学的孩子。

因为本来就是要到学校去拍摄,所以解海龙就和这些孩子结伴同行,路上边走边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