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伯虎拜托了(1 / 2)
内阁值房。
刘健去吏部衙门,到下午临近日落时,才回到值房内。
他板着脸,谢迁和李东阳一看就像是出了什么事。
“吏部公廨内出事了?”谢迁上前问道。
刘健拿出一份书折,放到桌上,谢迁都没有去拿,好奇问道:“这是作何?”
刘健道:“陛下批了杨介夫四个月的假,让他回四川新都探视双亲,即日出发。”
“这叫什么事?”谢迁苦笑。
刚要让杨廷和、张元祯和王鏊三人竞争翰林学士,皇帝就把杨廷和发配回乡去探亲?
李东阳问道:“是介夫自己提请的?”
“没有。”刘健道,“还特地叫人问了,蜀地并没有传来什么消息,陛下此举分明是不想让介夫出来竞逐翰林学士。”
“啧啧啧。”谢迁嘴里发出怪响,“难怪先前那位印公还来过,说来找你的,估摸着就是为说这件事,过会还会来的。陛下对王济之这么推崇吗?却到底是为何呢?”
……
……
有些事,内阁三人就算想得不是很透彻,但大致心里也有数。
王鏊过去一段时间升官好似乘火箭一般,不就因为他点了张周当江南乡试的解元?
莫非皇帝还欣赏他别的?
给太子授课这件事……东宫那些讲官,也没见得谁就比谁更好,相反文官集团最为推崇的授课老师,其实是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以王华的谨慎虽然在当官方面不见得有太高的资质,却是在勤恳授课方面一直都是被人所称道的。
论私交,刘健三人跟王华关系更好。
还是那个问题,王华不像是个政客,所以在这次推选翰林学士时,他们就先没做推王华的打算。
随后戴义果然来了。
见刘健在,戴义也没避讳李东阳和谢迁,当即便替皇帝将打发杨廷和回四川探亲这件事说明。
戴义道:“陛下的意思,大明要先立孝,再谈为官,孝义礼法也一直都是陛下最为看重的为官品质。如今杨侍讲的双亲仍在,若他长久不回去探望,便有违孝道,所以此番陛下非但批了杨侍讲探亲的假期,同时还有他的弟弟,刚中进士的杨廷仪……”
刘健听了就没好意思反驳。
别以为我没去打听过,其实杨介夫根本从来没提请过要回去探亲,什么批假?根本是勒令放假!
谢迁笑道:“戴公公,这杨侍讲走了,翰林学士的人选该怎办?廷推时三个人选,现在可就剩下两个了,可是要增补一两人?”
戴义瞄着谢迁,故作惊讶道:“谢阁老莫非以为陛下是要限制杨侍讲仕途?哎呀,三位阁老,可千万不要误会陛下的苦心啊,陛下也明说了,只要杨侍讲从四川回来,无论当时翰林学士中有谁,或是有几人,一定或拔擢他起来,也让他为翰林学士的,甚至把掌院和詹事府詹事的差事给他也成。”
“什么?”
谢迁皱眉,这是什么路数?
他还往李东阳身上看一眼,想从李东阳眼神中看到答案,但李东阳明显也没搞清楚皇帝这么做的用意。
要给王济之晋升翰林学士铺路,我们都理解,可让杨介夫回四川一趟,连同路上耽搁的时间,一共就四个月,四个月回来后让杨介夫当翰林学士……
陛下,您要是觉得非要用王济之不可,大可现在就将王济之和杨介夫同时晋升为翰林学士,为什么还要来这一套呢?
刘健比较谨慎,问道:“此事是作准吗?”
李东阳和谢迁这才意识到,光靠戴义在这里空口说白话,说什么杨廷和探亲结束回京城就当翰林学士,可并不作准,这还有可能是皇帝的拖延缓兵之计。
等把王鏊晋升上去,四个月后杨廷和回朝,皇帝不兑现晋升其为翰林学士的承诺,文官还有咒念不成?
戴义微笑道:“三位阁老放心,明日朝议再廷推时,陛下会将此事言明的。”
皇帝居然还会当着大臣的面,把这件事落实?
更没法琢磨背后用意了。
谢迁道:“陛下让杨翰林回川蜀的目的又是什么?只是为了彰显孝义?”
戴义叹道:“三位阁老,有些话,本来你们不该问,咱家也不该说的,但在陛下看来,杨侍讲未来晋升的制约中,就在其双亲都尚在……这话或会有些不中听,但要是身为仁臣,连最基本的孝义都做不好,还如何当好大明的臣子?晋升之前,安顿好双亲,不也是仁臣之典范?”
谢迁苦笑着。
心说这么离奇扯淡的借口,我听着都快被说服了。
因为我真想不出皇帝此举到底有什么用意啊。
难道只是为了为了给王鏊、杨廷和当翰林学士排个顺序,为以后再提拔王鏊入阁做准备?可问题是……也没有哪条规定说只有翰林学士才能入阁啊!当初我谢某人和宾之入阁时,也没当过翰林学士啊!
想不通……想不通啊……
“三位阁老,陛下的用意,咱家也跟你们都说清楚,若三位没什么意见的话,那不如明日早朝时,就将王鏊晋升翰林学士的事给定了?放心,到时陛下一定会将杨侍讲回朝晋升的事,说清楚的。”戴义的意思是,陛下让我来跟伱们说清楚,已经是对你们的礼遇了。
你们是否也先表个态,让我也好回去跟皇帝交差?
李东阳问道:“那南京侍讲学士张元祯呢?”
戴义道:“南京翰林院,也需要掌院事的人,要换个人过去也不容易。他还是……不做更动,几位以为呢?”
李东阳想了想,好像也没毛病。
如果真廷推结果让张元祯来当翰林学士,回头还要廷推个人去掌南京翰林院事,还不够麻烦的。
重点是这个张元祯还不是他们的人,是徐琼举荐上来的,到了京城也不可能会按照他们的行事逻辑去办事,那用不用此人其实就不重要了,现在皇帝明显也是跳过徐琼,直接跟内阁商量,咱妥协一下,先晋升王鏊,回头等杨廷和回京城后再把他也提升上来,皆大欢喜。
至于徐琼的诉求?管他呢!
刘健想了半晌,点头道:“若陛下真有意如此用人,内阁倒也可以支持。请戴公公回禀。”
“好,好。”戴义并不觉得这种私下的勾兑有什么不妥,这也是廷推的一种方式,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有用人嫌隙的时候,做个折中,私下先商议好,朝堂上再于人前做个样子……除了徐琼和少数几名大臣心里可能会有刺之外,别人谁会管呢?
戴义这边即将要走。
李东阳问了一句:“辽东最近可有消息?”
“没有。”戴义笑着摇头,“按照张先生的推测,估计就在最近几天了,稍安勿躁。”
“呵呵。”笑的是谢迁。
他这笑容中带着些许的奚落,大概是在觉得,这三月马上就过去了,难得陛下和你戴公公还相信他的预言能兑现?
别是白折腾一场啊。
……
……
戴义一走。
内阁三人马上又开始小圈子内部会议。
“陛下此举到底是何用意?”谢迁直接问道,“若要用杨介夫,现在便用,不用的话大可也不用,陛下坚持用王济之,我等也不能说什么,何以要来这么一出?”
刘健想了想,摇摇头。
这事怎么看都不像是用正常逻辑能理解。
“宾之,你作何见地?”刘健关键时候也不得不仰仗于李东阳的多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