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0章 困扰赵祯一生的大问题(1 / 2)

加入书签

郝仁如此的关心赵祯倒不是想起赵祯对他关爱有加甚是照顾了。

而是在听到自己要留在京城之后,就开始思考一些别的事情了。

原来只是觉得是历史书上的一段段一幕幕,与自己无关,可惜现在自己已是这局中之人,再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就不太好了。

之所以念及赵祯,是因为今年对于赵祯来说,可能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虽然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是郝仁站在上帝视角纵观了赵祯的一生,就会发现,其实未来的很多事情,都是在这一年悄悄发生改变的。

纵观赵祯一生,对他最大的困扰就是子嗣问题以及后来的立储一事,其实这两件事也就是一件事,那就是赵祯生不出儿子来,或者说生下来也养不大,全都夭折了。

赵祯是二十七岁时才生出长子扬王昉,在古代这个年龄的确不小了,关键是这个年龄生的孩子不应该夭折的,但就是偏偏孩子夭折了。

从此以后从二十七岁到五十二岁最后一个孩子十三女豫国公主是1061年生的。这之间就生了三个儿子十三个闺女,最终还只有四个女儿养活了。

而在他人生的后半程了,围绕着他和大臣们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立储的争执。

早在皇祐五年1053年仁宗43岁的时候,大臣们都已经对他生儿子不抱希望了,太常博士张述就曾七次上书请皇帝择宗亲才而贤者立嗣,仁宗自只当没看见。

至和年间,赵祯几次病重,曾经“昏不知人者三日”,把大臣都吓坏了,等到仁宗清醒过来后,谏官范镇哭谏请求仁宗择立太子,仁宗和他对着哭,君臣相对而泣。仁宗说:朕知道爱卿是忠心,爱卿所言极是,但是,爱卿啊,再等二三年吧。

赵祯不甘心领养别人的儿子做皇帝啊,对于一个男人而言,他还是希望能够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来继承自己的江山的。

可是大臣们早就对于他的身体心灰意冷了,觉得他已经生不出儿子来了,其间更有司马光,欧阳修,韩琦,文彦博,包拯,吴奎等等名臣纷纷劝说,仁宗继续装聋作哑。

等到嘉祐六年随着十三皇女的出生,再次打破了赵祯生儿子的希望,他已经52岁了,实在生不动了。次年,只好立宗室子赵宗实为皇子,立皇子的第二年四月,仁宗赵祯就驾崩了。

一生为了子嗣所困扰,到最后还是不得已过继了别人。

没想到这过继的儿子还是个白眼狼。

这赵宗实就是赵曙,也就是宋英宗。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

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不久便病故,在位仅五年。

英宗同他名义上的父亲仁宗一样,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执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

亲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追赠生父名分的闹剧。等到这场争议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

宋英宗三岁就被养在了皇宫里,之前父皇估计也叫得欢,然而仁宗一死他就翻脸了,坚决不承认仁宗是他的父亲,只有亲爹赵允让才是他的亲爹,还要追赠他亲爹为皇帝。

这就有些过分了,你这皇位都是过继的人家的,如今做了皇帝继承了别人的家业,转过头来要给自己亲爹封为皇帝。

当然这里面除了孝道之外,肯定还有些别的东西,其他的不说,就说他从小就被养在宫里,明明就他一个男丁,名义上早就该把他立为太子了,可是赵祯不甘心啊,他想弄出个亲生儿子继承皇位啊。

结果就这么一拖再拖,等到赵祯实在是生不出儿子的时候把他封为了皇太子,这时候他都三十岁了。

等了足足二十多年,这心面难免有些扭曲和别扭。

郝仁都想替他说一句:天下岂有二十年不立太子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