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5章 怨气极大的清军绿营兵(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秘银推出到现在也才不过十多天的时间。

但是其价格就已经从朱和埸最初设定的10倍等重黄金翻了好几倍。

因为秘银一出生,朱和埸就赋予了它无数BUFF,啥皇室专供啊,美容养颜、延年益寿啊。

配合上锦衣卫们不遗余力的宣传造势,加上奸商们也开始跟风炒作,这秘银价格才会上涨得如此之快。

甚至像巴达维亚这样的还没有传入秘银制品的地方,在锦衣卫的造势之下,民间也开始有了秘银的传说。

当然,由于锦衣卫的力量有限,这秘银的故事目前还只流传于南洋地区。

而正巧,托马斯便是知道秘银“稀有和神奇特性”的人,并且还花费了百倍等重黄金的高价买到了那么一只茶杯。

如今见大明皇帝愿意以半枚秘银币每人的购买土著,托马斯想也没想便答应了下来。

至于要打仗的问题,同土著打战那能叫打仗吗?

再说了,在对付土著方面他们可是行家啊!

朱和埸拿出来的铝币每枚重量为7克多,如果以朱和埸最初设定的10倍等众黄金的价格来算,每枚铝币差不多就相当于2两黄金,半枚就是一两黄金,十两白银。

十两白银一个成年土著,如果就按这个价格来算的话托马斯未必会接这个活儿。

毕竟,即使在这个黑-奴价格还没有开始暴涨的时代,一个成年黑奴在非洲的离岸价格也要三四英镑,卖到美洲后这个价格更是达到了20-30英镑。(也有说离岸价格二三十英镑的,然后卖一百四十英镑,不管他按我这个来)

好在秘银价格涨得飞快,现在半枚秘银每个土著的价格在托马斯看来已经大有搞头。

而且中部群岛,岛屿不大而且离吕宋非常近,他不用去担心土著长途运输而产生的额外消耗。

有了大明皇帝的承诺,托马斯面带喜色的离开了。

他需要立刻返回新加坡整备军队开始抓钱大业。

只要能抓个十万八万的土著,那么他就有钱回国交差了,甚至抓得多的话还能够捞上一笔!

不过,他好像记得在他离开时有些军官在倒卖军火来着?

买回来!谁卖的谁去买!

……

大明天允元年,正月初二,宜拆卸、略猎、修墓,忌出火,纳财。

福建福州府,四万余明军主力齐聚于此。

高台上,李振华望着台下密密麻麻整装待发的大明将士,面色肃穆。

你以为他会发表激昂人心的长篇大论?

不,李振华只说了一句话。

“我们还有两个半月的时间!”

虽然就仅仅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但所有将士的战意瞬间便被拔高到了顶点。

两个半月时间!打回应天府,庆贺陛下大婚!

于是在明军威武的高喝声中大军开拔了。

与此同时,集结于浙江衡州府的蛮清大军还并不知道明军已经向他们扑来。

现在的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还在抱怨着过年没有赏银,没有假期,以及伙食稀烂。

由于糠稀催得急,各路清军并没有携带粮草,因此康熙下达了一封圣旨,让大军集结地官府暂时提供大军所需的粮草。

在糠稀的意识里,各地州府是有库粮可以在短时间内支撑大军消耗的。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衡州府的官仓库粮早就被本地官员贪墨了九成。

粮仓里除了表层是为了应付突击检查而准备的真粮食外,其余麻袋里装的全是沙石稻草。

这样的情况毡。

上报没有粮食?

他们可那么傻,如今明军势如破竹,糠稀心情极差的情况下要是知道他们贪墨了库粮,就糠稀那暴脾气,他们有八成概率被诛九族。

你说还有两成?

还有两成是诛十族……

所以这个时候是万万不能让糠稀知道衡州府没粮的。

既然没粮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花钱采购?这的确是一个办法。

但让他捞钱容易,要让他们往外掏钱?

这不是开玩笑吗。

一众官员筹措了半天,结果加在一起也才几千两银子,这么点儿银子能买到的粮食十几万大军几天时间就能给吃完,这还是只买劣粮的情况下。

没人愿意往外掏钱,因此有大聪明立刻就想到了从民间征粮。

明匪来袭,朝廷大军为了保护你们征收点儿粮食怎么了?

于是乎,大批官差衙役敲开了百姓的家门,随后不顾百姓们声嘶力竭的哭喊,强行将一袋袋粮食扛走。

但即使是这样也只是勉强缓解了粮食的紧缺,而且好东西也都是优先供给八旗老爷兵们的。

绿营兵们给口汤给个红薯饿不死就行了。

“妈了个巴子的!又是红薯咸菜配米汤,这他妈喂狗,狗都不吃啊!”

一名清军绿营士兵一把将手里的清汤寡水拍在了桌面上。

“可不是!往年这个时候,早各回各家了,今年别说回家了,还得在这里喝西北风!”

另外一名士兵也气愤道。

“看看那些八旗老爷兵吃得啥,再看看我们吃得啥?艹了,这不把我们当人看,还要我们帮他们打仗!”

“嘘!小声儿点,这话要是让上头听见了,你小子不死也得脱层皮。”

一众清军绿营官兵怨气极大,自集结以来,他们天天都是米汤红薯,没有半点荤腥,就连过年伙食也没有半分改善。

反观八旗老爷兵们,却天天大酒大肉供应着。

天壤之别的待遇差距下,绿营士兵们心中的怒气已经积攒到了极限。

“艹踏马的,不吃了,死就死吧,劳资现在就去找他们讨个说法!我就不信那些人还能不分青红皂白杀了我!”

有清军士兵越想越气,一巴掌拍在桌面上,将桌面上的米汤都给溅了出来。

“对!走去找当官儿的讨个说法,天天踏马吃红薯,吃完尽剩放屁了。”

有人带头,立刻也有人红着脖子附和道。

而其余士兵经他们这么一吆喝,心中的积攒的怒气也都被引导了出来,纷纷起身应合。

一时间,陶碗破损声此起彼伏。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