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六十七章风起长安(1 / 2)

加入书签

一年之计在于春,暮春时节不光有公子王孙们的花红柳绿,还有农人们的炙肤皲足、商贾们的风餐露宿,才交织出雍州大地的欣荣繁华。

樊城魏宗是名寒门子弟,靠着家中百亩农田生活,妻子王氏操持家业,让他得以安心读书。

数年前杨刺史在境内推广儒教,修建学庠,樊城亦招募教师,月俸六石。

魏宗欣喜地前去应募,有了六石薪俸,妻子便不用日夜操劳,一双儿女平日也能多些衣食。

征募的教师不限出身,但这点钱粮自不会被门阀子弟放在眼中,魏宗满心以为没人前去。

依时到樊城县衙才发现,前来应募的居然多达十八位,有几位还是旧识,往日曾在一起诗会雅聚,都是像自己这样的寒门子弟。

前来主持征募的是文学掾孔鲜,每人三道题,选自《论语》和《礼记》,除要填写空缺内容还需解释经文之意,魏宗很幸运,他平日多读这两本经书,所以在一众应募者当中被选中,成为三名教师之一。

学庠为官府公办,招收八至十二岁的孩童识字,也不拘出身,士农工商的子弟皆可入学。

樊城学庠有四十三名学童,魏宗站在讲台之上,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想起儿时父亲教自己读书的情形,为那些学童感到庆幸,多亏杨刺史这些学童才有认字识礼的机会。

魏宗深感责任重大,教习不敢有丝毫怠慢,两年后被县衙征诏为议生,虽只是九品,却正式入仕为官。

收到官府的征诏令后,魏宗大醉一场,对杨刺史充满了感激,若非弘农公焉有自己入仕为官的机会。

议生,散吏,无固定职事,在县衙掌参议应对之事,年俸百二十石。虽然薪俸增长不多,但入仕带来的无形好处。按照“品官占田荫客制”,九品官可占田十顷,荫客一人,大大地改善了家中状况。

五月十六日,轮到魏宗休沐。魏宗带了家人过江前来襄阳,早就听闻襄阳城西市繁华,如今手中有了些闲钱,带着妻儿逛逛集市,添置些家用的东西,顺道到勾栏听听曲。

约好半个时辰后在金市北会合,妻子王氏带着女儿前往布市,魏宗则带了儿子魏新来到书肆。魏新今年八岁,早两年便随自己识字,魏新准备今年将他送到学庠,要添置些笔墨纸张。

买好笔纸后,时间尚早,魏宗带着儿子逛着书肆,手中有了闲钱,也想买些字画装点门面。

前面有家书肆门庭若市,魏宗好奇地上前观看,书肆上方悬匾“致远斋”,落款居然是郭高。

魏宗见出来的文士手中都拿着书册,这种装订好的书册传自汝南,据说是杨刺史所发明。不过现在书册各个书肆皆有出售,为何要在此轰抢,莫非大减价。

魏宗对着一名刚从书肆中出来、笑容满面的文士揖礼道:“兄台,这书斋售卖何物,引得众人相抢?”

那文士见魏宗青衫纶巾,看样子也是读书人,还了一礼道:“致远斋出售书籍,一部《论语》三册,仅需六百钱。”

魏宗一愣,书肆偶有抄录好的经书出售,《论语》的售价多在八百至千钱左右,以前魏宗家中贫穷,借友人的《论语》抄录过,只是手抄书费时费事,赶时间又容易抄错、抄漏,而且量少。

六百钱三册,价钱着实便宜,难怪这么多人争抢,只是抄录的书籍至多一二十本,哪够这么多人争夺。若是字迹工整,抄录无误,六百钱倒是不妨替新儿买下,省得抄录辛苦。

魏宗看着那文士手中书,笑道:“兄台,可否让仆借观一眼?”

那文士迟疑了一下,这才将书递给魏宗,叮嘱道:“仁兄小心些,这书可是奉圣亭侯所校,着实珍贵。”

什么,魏宗感觉手中书有千斤重,奉圣亭侯是孔圣后裔,他所校的《论语》肯定最为标准。

这是什么书,怎么封面上还有孔圣的画像,论语两字旁写着孔懿校订四个小字。

翻开书,里面的字三分大小(1),字迹清楚,最让魏宗称奇的是加了句读(2),读起来分外醒目。

“好书”,魏宗立觉爱不释手起来,翻看了几页,发觉这字不像是抄录。抬头望向那文士,魏宗问道:“兄台,这《论语》是何人抄录?”

那文士笑道:“兄台有所不知,这《论语》不是抄录,听书肆伙计讲中拓印而成。”

魏宗有些惊疑,道:“拓印为何是阳文,怪哉。”

那名文士从魏宗手中要还书,道:“据说书肆此次足足拓印了五百本,兄台若是喜欢赶紧入内抢购,晚了怕就没了。”

谢过那文士,魏宗拉着儿子挤进书肆内,书肆很大,长宽皆超过十丈,和别的书肆不同,售卖的书籍摆放在木架之上,布成几行,供人挑选。

见木架上的书籍尚多,魏宗放下心来,牵着儿子随着人流慢慢浏览。最先看到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的合印本,薄薄一册,要价百钱;接着魏宗看到了他想买的《论语》,三册厚厚一叠。

魏宗取书翻看,跟那文士手中书字迹一模一样,也加着句读,果然不是抄录而是拓印。看字迹刚劲有力,魏宗忍不住伸手比画起来。

魏新催促道:“大人,时辰不早了,娘亲和姐姐要等急了。”

魏宗这才加快脚步转了一圈,发现除了《论语》之外还有《大学》和《中庸》(3),分别是大儒郭高和王志校订。

都是大家手笔,魏宗满心欢喜地付了九百钱,将几本书揽在怀中,连声道不虚此行。

西市书肆致远斋有拓印的书籍售卖的消息很快传开,附近各县的文人纷纷前来,仅三天时间斋中书籍便售卖一空,千本佛经售出二百余本后,便被闻讯赶来的秦国商人打包全部购走。

致远斋门前贴出告示正在加紧拓印,新的书籍要五日后才会到货。不少人索性在襄阳城中住下,每日到致远斋望上一眼,看看是否开售。

冉氏兴冲冲乘了牛车来找孔苗,新书先期拓印了千本佛经,百钱一本得十万钱;《论语》五百册,得钱三十万,《大学》千本每本百钱,得钱十万;《中庸》千本每本二百钱,得钱二十万,毛利共计七十万钱。

“除去成本,工匠的薪酬,至少能得三十万钱以上”,冉氏笑道:“雕版已经制好,接下来只要加紧印刷便是,奴估计照这样下去一个月的纯利至少在八十万钱以上。”

孔苗没想到能赚这么多,想起杨安玄昨夜的交待,道:“玄郎说请夫子们校订书籍,添加句读,不能少了润笔费,便按千字千钱给付。”

冉氏笑吟吟地道:“大人校订《论语》,岂不是也赚了一万多钱。”

孔苗又道:“玄郎还说如果利大,不妨将儒经的价格再降一降,让多些人能买到书,算为推广儒学尽些力。”

冉氏点点头,商量道:“那《论语》再降百钱,《大学》降二十钱,《中庸》降五十钱,妥否?”

孔苗笑道:“玄郎让大哥打理此事,你们夫妻回家商量去,至于佛经倒不用降价。”

冉氏回到家中,晚饭时向孔懿和孔鲜说起此事。

得知书斋中的书三天时间便销售一空,孔懿叹道:“安玄发明雕版印刷术,功德无量,天下读书人都得益于他。”

孔鲜对雕版印刷一事很用心,此事既得名又得利,除了父亲校订《论语》外,郭夫子校订《大学》、王夫子校订《中庸》都是他前去相求,致远斋的牌匾也是他求来了。两位夫子得知雕版之事都欣然同意,只是让书印好后相赠几套即可。

抄录之事孔鲜则与几位师兄弟亲为,雕刻所用的木版和匠工杨安玄出面交待了辛何,自然不成问题。

杨安玄有感于宿铁刀泄密之事,将雕版的工匠及其家人集中在城外一处农庄中,拓印和装订也雇佣工匠的家人,并派工官管辖,尽量延迟泄露的时间。

孔鲜得知杨安玄提议降低儒经的售价,大为赞赏,道:“安玄跟仆提过以刻印佛经供养儒学推广,仆当时还不以为然,如今看来安玄思虑周全。儒经价格不妨再降些,所得红利分出一半购书赠于学庠,让有志读书之人皆有书可读。”

孔懿欣慰地看了一眼儿子,道:“鲜儿能不为利所动,为父甚慰,这几年读书有成。”

难得父亲夸赞自己,孔鲜有些惊喜,只听孔懿问道:“鲜儿对安玄所说请夫子们校订书籍给润笔如何看?”

冉氏笑道:“大人和夫子们高风亮节,岂会将润笔费放在心上,安玄多虑了。”

孔鲜想了想道:“不然,夫子们自不会将润笔放在心上,但安玄此举却有深意。仆记得当初襄阳举行传经法会,安玄曾说过经不轻传。先祖曾斥责子贡赎鲁人而不取其金,将无人再愿赎人矣,安玄此举是为读书人谋利,立下规矩。”

孔懿捋须笑道:“孺子可教。”又对着冉氏道:“你将老夫的润笔购买书籍,赠给学庠。”

「注(1):古人以一个纵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一百黍为一尺。

(2):汉代便有了句读,唐代雕版便开始出现。

(3):《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