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初定吴国,夜宿王宫!(1 / 2)
在那浩瀚的大江之上,秋风萧瑟,波涛汹涌,大军如龙,艨艟巨舰破浪前行,气势恢宏。
舰首,大汉天子刘禅身披金甲,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英气,他的目光穿越层层战船,仿佛能洞穿前方的迷雾,直视那未知的命运。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船舱内的宁静,一名斥候匆匆而入,跪地禀报:“殿下,牛渚矶已被我军攻破,敌军溃散,我军正迅速占领要地!”
刘禅闻言,嘴角不禁勾起一抹笑意。
潘璋投降,吴军军心溃散,牛渚矶被破,在他的预料之中。
只是没想到,过程如此顺利,牛渚矶这么快就被破了。
他挥了挥手,示意斥候退下,随即命令龙船加速,直奔牛渚矶而去。
“牛渚矶已破,我等当入牛渚矶中,趁势而上,破建业,擒吴王孙权!”
帐中众将诸臣闻言,脸上皆有振奋之色。
灭吴的进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龙船驶入牛渚矶,江面风平浪静,仿佛连大江都在为这场胜利让路。
刘禅站在船头,望着渐渐逼近的江岸,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
这时,费祎匆匆而来,手持密信,神色凝重:“殿下,军司探子传来紧急情报,孙权已被其子孙登所杀,吴国太子孙登在建业排除异己,意图自立为王!”
此言一出,船舱内的气氛瞬间凝固,群臣诸将面面相觑,随后纷纷露出惊喜之色。
阿会喃,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他猛地站起身,声音宏亮:“殿下,此乃天赐良机!我军应趁东吴内乱,一举挥师南下,定能一统江左!”
文聘紧随其后,亦是慷慨激昂:“末将愿为先锋,誓要踏平东吴,为殿下开疆拓土!”
众将的豪情壮志如同烈火烹油,让整个船舱都沸腾起来。
至此关键时刻,吴国内部动乱。
若是孙权还在,他们尚且觉得建业还算是一块有鱼刺的鱼肉,吃的时候要小心卡到嗓子了。
但现在孙权死了,还是被他的继任者杀了。
孙登掌权,必定根基不稳。
加之他弑父夺权,得位不正,人心向背。
如今的建业,已经不是带刺的鱼肉了。
而是肥的流油的高品质肥牛,在烤架上滋滋冒油,可以一口吞下去。
刘禅环视四周,心中既有激动也有诧异。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关乎天下格局的变动。
孙登居然杀了孙权,这是让刘禅措手不及的。
可会是孙权的阴谋?
越是倒关键时刻,刘禅便是越谨慎,关键时刻放松警惕,然后被翻盘的情况,历史上也并非是没有过。
就在这时,一阵更加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众人的议论,一名探子匆匆而入,单膝跪地,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陛下,吴国太子孙登的使者,已至牛渚矶,请求面议。”
此言一出,船舱内的气氛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刘禅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带使者前来。”
不久,一名身着华服,面容俊朗的青年步入船舱,
他便是孙登的使者。
张昭见到此人,眉头一挑,这不是他的儿子张休吗?
“外使,拜见陛下!”
张休行礼后,缓缓展开一卷书信,字字铿锵:“陛下,此乃我家殿下口谕:陛下当面,我大吴突遭变故,先父不幸遇难,孤承继大业,愿与大汉共修和好,共谋天下太平。孤深知,战争之苦,百姓难承,愿以长江为界,两国永结盟好,共享盛世。”
刘禅接过书信,细细品读,最后脸上露出嗤笑之色。
“若是能够让吴国出兵,助我等伐魏,先答应他议和的条件,也并非不可以。”
“还望陛下三思,似今日这般的机会,恐怕不会再多有了。”
群臣之中,有人主张趁势进攻,也有人认为应借此机会稳固联盟,各有利弊,难以抉择。
正当刘禅犹豫不决之际,一阵江风拂过,带来几分凉意,也似乎吹散了他心中的迷雾。
他抬头望向远方,那是一片未知的天地,却也充满了无限可能。
刘禅看向张休,问道:“这个时候来议和,孙登不觉得太迟了一些?”
张休咽了一口口水,说道:“吴国虽破,但吴人不降,对于陛下来说,恐怕也是个问题吧?”
“哈哈哈~”
刘禅仰天大笑一声,说道:“吴人不降,便将不降的人全杀了便是,此时,你吴国没有与朕谈条件的资格!”
语毕,大汉天子冷声说道:“既然吴国孙登猖狂不休,朕便发兵,踏平建业!”
“陛下且慢!”
张休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说道:“我主愿降!”
好家伙,还带了两份东西过来。
“我主愿意归附汉国,但要求吴国社稷存续。”
闻此言,刘禅的语气也是变得温和起来了。
“既然孙登愿降,保存吴国社稷,并非不可。”
只是实权,自今日起,你孙登是半点都拿不到了。
清晨,天边初露曙光,建业城外,很是喧嚣。
薄雾轻笼,给这座城池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重。
汉军已至城外,阵容严整,旗帜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汉军士卒们的眼神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看吴国笑话的闲情逸致。
吱吖一声,建业城那沉重的城门缓缓开启,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轻轻转动。
城门之后,吴国太子孙登,一身装扮令人动容。
他头系白巾,上身赤露,口衔玉璧,双手捧着吴王王玺,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吴国数十年的荣辱兴衰之上。
他的眼神中既有不舍,也有屈辱,那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交织。
最后,也就变成了释然。
在孙登的身后,顾谭手持吴国户籍名册,张休则紧握土地账册,二人步伐坚定,紧随其后。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忠诚与决绝,虽然国家已降,但他们作为臣子的责任并未终结,他们要亲手将这些象征着国家根基的文书交给新的统治者,以确保吴国百姓的安宁。
大汉天子自然是喜欢忠诚的臣子,而不是首鼠两端的臣子。
这也是张休顾谭二人在得知自己的父亲已经归汉之后,还要以孙登臣子自居的原因。
站好最后一班岗,不仅仅是忠心于孙登,更多的,是要表现给大汉天子看的。
他们的忠诚,会让他们得到大汉天子的重用。
在他们更后面,吴国的百官们,皆低头涌出,他们的步伐或快或慢,但无一不显得沉重。
有的人眼中含泪,有的人则面如死灰,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整个吴国命运的更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