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4章 生如梦,梦如来世(1 / 2)

加入书签

暮色褪去,金色的朝阳跳出地平线, 晨钟声叫醒了沉睡的城市。

生活在同一座四方城里,皇城内的明争暗斗惊心动魄和市井坊间百姓的悲欢喜乐,隔着千重山万条水。

连续上涨的粮价就如同系在市井百姓脖子上的细绳,越抽越紧。 对他们来说,天大地大,也没一家温饱大。

朝廷要求平抑粮价的公文发到京都府,最终摆在了京都府令的案子上。

慕容勇黑着脸,手指点着桌案,眼睛一个个扫过堂前立着的僚属。

在京兆之地当差,哪个也不是糊涂蛋,粮价上涨还是下落,其中的九曲十八弯,个个心里明镜似的。

可窗户纸虽薄,总是隔开了里外,谁捅破,谁里外不是人。

再者说了,京都四大富贵公子之首,名下产业无数,真就不知道其中的弯弯绕,非要逼着别人点破才明白?

把人都找来,逼了半晌午,逼出个向户部伸手,调常平仓存粮平抑粮价的馊主意。

“府尊,事不顺?”一早去卫国公府交接账册的黄珏,回来听说此事,拎着袍裾急火火赶了过来。

慕容勇恨恨的说道:“都是些首鼠两端之辈!哎,汉章他们在,这些宵小怎敢猖狂!”

黄珏不自然的笑笑,压低声音说道:“我在路上遇到永明先生了,他又叮嘱我,一定要提醒府尊尽快掌握兵权。”

慕容勇急切的问道:“永明还说了什么?”

“永明先生奉了圣命,急着出京,道边停车只是急急地叮嘱了几句。 永明先生让我一定给府尊带到一句话,釜底抽薪,明媒正娶。”

“明媒正娶?他指的是?”

黄珏用手比了个动物头,忙收起手,向窗口,门外惊觉得扫了一眼。

慕容勇扬头看了会屋顶,摆手道“此事不急在一时,先把眼前的事解决了。”

“嘿嘿!”黄珏咧嘴笑道:“府尊,永明先生让我带的这句话,点醒了我,用来平抑粮价也是一记妙手。

今年京城的粮价只升不降的根源在哪?

根子在多出的几十万流民,多出了几十万张嗷嗷叫的嘴,粮价肯定降不下来。

现如今,朝廷三路大军将元氏困死在了西府城内,京都以西之地已然恢复了太平,只需把这数十万的流民全部驱赶回原籍。

釜底抽薪!

京都粮商囤积的粮食只怕会卖不出去,谁还会屯在库里,等明年新粮下来,库里的粮食变成了陈粮,价值还要贬低。哪个粮商能不着急,抢着在粮价高位时清空仓库。

不用官府出面,粮价自然而然就会降下来。”

慕容勇站起身,兴奋的在堂中来回走动着,大幅度挥着手,说道:“我立刻向吏部举荐你,嗯,京兆府录事参军,总领驱逐流民一事。”

黄珏没想到几句话换来了个六品实职,忙深躬到地,颤声道:“谢府尊提携。”

胡杏儿给丈夫郝峻养育了一双儿女,长子都已经满十三岁了,身材依旧如少女般娇小,站在郝峻身边,额头刚好顶在丈夫肌肉紧实的胸口。

她特意打了清水,认真地洗净了手,才上前给丈夫整理衣袍。

崭新的暗红色军袍,穿在郝峻身上,胡杏儿怎么看都觉得喜庆!

麻胡两家也算得上是世交,住在一条巷弄,青梅竹马,眼对着眼,互相看着长大,成了亲养育出一对子女,夫妻俩心里的念头不用嘴说,对方都能知道。

“你还在生我气呢?”胡杏儿立在丈夫身后,用手尽量的把后衣领上的一丝褶皱仔细的碾平整。

郝峻背对着妻子无奈地摇了摇头。

金掌柜拿家来转让铺子的契书,并没有填上哪一坊哪一个;郝峻第一个念头,想到东市南面的宜兴坊,坊市离东市近,入住的人口多,爹娘家,岳家都住在坊里,老街坊熟人也多。

没想到妻子却死活不同意,非要选自家所在开明坊的铺子。

当着外人的面,郝峻不好发火,只能依了妻子的意思,选了开明坊。

妻子心里怎么想的,不说他也知道,是不愿意和家里老人搅和的太近。

郝峻无奈的叹了口气!

小时候家里穷,蜗居在小宅院,一家人倒过的和和美美,兄弟俩都有了官身,老家置办了生意买卖,换了大宅子,这日子反倒越过越别扭,一家人都不像一家人了。

郝峻抬起双手,好方便妻子整理袍带,嘴里问道:“你给大哥大嫂送请柬了吗?”

胡杏儿:“嗯!”了一声,弯腰围着丈夫转了一圈,直起身子,上下仔细检查了一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咱们成亲,孩子满月,满岁,及冠,大哥大嫂,还有大嫂娘家都没少了一份重礼,照理说,铺子开业应该提前给大嫂娘家送请柬。

可我怕当着众多客人,娘不高兴了,又说些让人难堪的话。”

胡杏儿和大嫂妯娌间的关系一直不错,背着婆婆私下里带着孩子互相走动没断过。 在教导孩子上,没少向大嫂求教。

在她看来,大嫂人长得漂亮又出身高门,知书达礼,对她这个出身六镇底层家庭的弟妹,从未曾低看过;对公婆也没失过礼数。

大哥家的三个孩子,被大嫂教育的个个出类拔萃。

大哥仕途不顺,大嫂也从没埋怨过一句。

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想不明白,婆婆为什么要处处针对大嫂。

直到自家两个孩子进入了宗社学塾,回了婆婆家,被婆婆话里夹枪带棒的贬损自家孩子,不懂事,学业差,拿不出去跟人显摆。 她才明白,窘迫潦倒了半辈子的婆婆,两个儿子有出息了,过上几年好日子,就又不知足,见个好处都要占上才行。

所以最近两年,胡杏儿也不愿带孩子去婆婆家,即便是婆婆使人来叫,大多也让她以孩子课业繁重为借口,给推了。

没承想,婆婆年纪大了,精神头却越来越足;既然媳妇们都不带着孩子往家来,她就隔三差五的往儿子家里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