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节 参观制盐工场(2 / 2)
中途的这段小插曲,孟之祥根本没放在心里,他由乡人老傅领着,到达了清泉坝,那里的地界上,有一大片的工场,可见井架高耸,热气升腾,颇有一种现代工业的气势!
工场不是普通人能参观的地方,但老傅地里熟,引孟之祥到了其中的一个工场,一位傅师傅接待了他们,让孟之祥看到了完整的井盐出炉过程。
首先是采卤水,三口深井,旁边采用楼架,安装定滑轮汲取卤水,井上有两层高耸的井架,井架上装有滑车,下坠的绳索两端系有吊桶,每口井有4人共挽,一上一下汲取卤的木架。
放下时,另一端汲满卤水的吊桶便被提升上来。吊桶提升上来,卤水倾倒进井架旁边的容器中,然后利用落差通过笕筒引流,注入设在火灶旁边的卤水缸。
煎盐的大条灶上,一字排开八口烧锅,卤水便在这烧锅中煎烧成盐。
哇噻,烧锅下不用柴不用煤,火焰蓝幽幽的,赫然是引地底下的天然气来烧卤水制盐!
抓起一把盐来看,色泽雪白,是上等好盐!
孟之祥看得心满意足,古人诚不欺我也,古人是行的!
在大四川,凿井汲卤,用天然气煎制的井盐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制盐行业,放眼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牛B!
四川盆地是宝盆,属于含油气盆地,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能干的中国人在现代化钻井技术没有出现前,甚至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成为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
秦汉时期,临邛县有火井(能够喷出天然气的盐井),蜀人利用它们来煮盐。
晋朝常璩(音“渠”)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了2200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四川临邛县钻井开采天然气煮盐的情景:“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斛盐。”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开发并使用天然气的记载。
感谢先人,常璩清楚地记下了:“有火井,夜时光映上眼。欲其光,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光跃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终日不灭也”。
在任何外国,可没有这么精准的记录哦。
三国时期,诸葛亮对火井非常重视,经常亲自去查看和研究,对当时开发利用天然气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相传邛崃“火井”出的天然气衰减,他教邛崃的居民将毛竹伸进火井深处把地底下的天然气引流到熬制井盐的大锅下重新点燃,从而让火井重新焕发生机。
看过了工场,孟之祥再到工场旁,近着嘉陵江边的一条盐店街那里看个究竟。
但见得不长的街道上遍布密密麻麻的盐店,还有数家茶馆,各盐店摆放着大筐的盐,散发出阵阵的咸湿味儿,十分够劲。
一些店铺掌柜与一些商绅正在谈着,他们交头接耳,颇为神秘,不时有抬着大筐盐的青壮路过。
街道上看见有官差在巡逻,不过他们懒洋洋的,不太管这里盐务之事。
孟之祥看在眼里,心忖着如何入手,来分一杯羹呢?
他去到了一家茶馆里,一迈进门,机灵的伙计赶快上前热情招呼他们坐下,茶馆掌柜也过来了,他眼利得很,知道孟之祥不同泛响,上的的江南的雨前茶,陪伺在侧,对孟之祥的问话有问必答。
没隔多久,之前被他派去打探消息的老傅进茶馆来,就与孟之祥说起了有关他们路上救过的那个小娘子的事情来,有八卦,也有可乘之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