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1 / 2)
这是一幅“攻心联”乃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名扬遐迩。
这副对联是孟之祥来的那个世界中近代着名白族文人赵藩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撰书的,赵藩字界庵,这位老兄是清朝的官他当过,民国的官也当过,阅历可谓十分丰富,加上个人国学修为深厚,遂能写出如此名联。
写联的背景是1902年,川西义和团聚众数千,与清军激战于成都近郊,并一度攻进城内。
于是清王朝撤换了四川总督,另派岑春煊担任,此君可不是善茬,入川后采用高压手段,拼命屠杀义和团,杀得人头滚滚,鲜血满街,一时间四川民间震恐,路人噤若寒蝉。
赵藩时任四川盐茶道,他做过岑春煊之父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幕僚,还做过岑春煊的塾师,与岑总督私交甚深,对此举很不赞同,此时身为其下属,无法开口规劝,只得另辟蹊径。
后来机缘巧合,赵藩出游,至成都南门至武侯祠遣闷,被当家道士出纸索字(道士好眼力,是不是事先说好的?)赵藩略微思索后即撰书了“能攻心”联。遂写下此对联挂到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中。
对联意谓自古以来真正懂得用兵的(如诸葛亮)并不是一味地喜欢打仗,而要善于攻心。
“攻心”是指诸葛亮南征时,以“攻心”收到抚安的效果,使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心悦诚服;“宽严”是诸葛亮《答法正书》论述的中心,他指出不能照搬刘邦入关时的宽刑,主张针对当时益州的情况用严刑,“威之以法”。
仔细体会联意,可清楚地知道作者在颂赞诸葛亮的同时,也强调审时度势的重要,隐喻“后来治蜀”者——岑春煊要认真审时度势,不可执意蛮干,否则将铸成大错。
过了不久,岑春煊也到武侯祠游玩,看到这副新刻的对联后反复思忖,有所感触,以后在镇压问题上有所收敛,不杀那么多人了,川民得活,赖赵藩此联之力也!
这首对联是孟之祥曾到成都武侯祠参观时见到,当时琅琅上口,他是个学霸,记忆力超众,就一直记得,待到他成为四川安抚制置使,负责治理四川,他拨银重修武侯祠后,就把这副名联当作自己的作品给写在了武侯祠诸葛亮殿中,并当众表示,这是“吾治川之要诀“,并身体力行。
他这么做是有原因!
四川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却为什么被蒙鞑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
先是丢失外围的三关五州,再就是四川屏障汉中失守,鞑子长驱而入,把地势极为险要的剑门关视若无物,说破就破,一破再破,他们肆虐四川,直打到川西南的乐山,几乎把四川打了个对穿,要不是时任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的彭大雅在守重庆时启动了山城防御体系,早被鞑子拿下四川。
四川失守的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朝廷派出的川帅(指执掌军政事务的四川安抚制置使)与川中军民严重不和!
南宋时期朝廷岁入三分之一来自四川,川人钱粮丰沛,自给自足,相对保守,这是好听的说话,难听的说法就是“排外”。
来自川外的那些安抚制置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使等高官多是进士出身,学富五车,眼高过顶,看不起川人,视他们为川耗子。
时鞑子阔端汗入侵,攻陷兴元府(汉中市),欲冲大安。川帅赵彦呐令大将曹友闻控制大安,以保蜀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