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71节 蒙鞑试图转运(1 / 2)

加入书签

“以正合,以奇胜”说出来蒙古语,甚至接近汉语,听得帐内绝大多数的蒙古人瞠目结舌,不知所云。

大汗军议,召集蒙古的宗王、贵族、都元帅、万户和汉人世侯万户等商议,说的全是蒙古话,高贵的蒙古人可不会学你汉人复杂的汉语,而且是下等阶层的语言,岂能让大酋们纡尊降贵地学习汉语,肯定是汉人学习蒙语。

说起来,蒙古历代大汗,只有忽必烈系统地学习过汉文化,较熟练地说汉语,其余大汗,都对汉语七窍通了六窍。

所以中原地区的汉人上层,不遗余力地支持忽必烈,最起码地,这位大汗说汉语,大家能流畅地交流。

忽必烈说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出处是《孙子兵法·兵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正”是指用兵的常法,反映着战争指导的一般规律;“奇”是指用兵的变法,反映着战争指导的特殊规律。

意思是军队的预备役部队在两方交战进入胶着状态时敌我双方指挥官都会根据战况变化何时投入预备役部队,考验的是指挥官的临阵分多批次或者一下全部投入预备役的应变能力。

想对付孟之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是张柔还是刘秉忠,都看出了现在南北对峙中,北难胜南的艰难局面,力持慎重,也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同。

唯有蒙鞑诸酋多狂妄自大,还沉浸在往昔的辉煌胜利中,在他们看来,孟神通是胜之不武,他多恃山川河流之利,城池之固,方可以打败以骑战称雄的蒙古军。

也就是说蒙鞑不服气,殊不知南朝孟神通励精图治,极力提升军队战斗力,发展经济,上下齐心,文臣武将积极合作,民众配合,国势蒸蒸日上!

其两蹶北虏皇帝,影响深远,鞑子大酋们不服气,认为金国当时穷途末路,皇帝乃冢中枯骨,同时遭遇宋军和蒙古军的攻击,早晚必亡的事。

至于蒙古大汗蒙哥之死,乃是意外,更是孟神通自知不敌,一开始不敢交战,一昧凭借地利才得到的优势,算不得好汉。

而在元朝汉人中学术数治易经的刘秉忠、王恂、张易、马亨等人看来,此乃时势转移,风水轮流转,昔日蒙古无往而不胜,今日是大明日月东升,时来运转了!

刘秉忠、王恂等人组成的小团体乃邢州术数家群,他们多出身邢州,或是邢州术数家的弟子,他们作为大元的忠心臣子,当然不能忍受大元国势倾覆的下场,他们认为必须改变这种形势,现在军队采取守势就是改变国运的一种方法。

杀死南军官兵,消耗其军势,而不是一昧猛攻,耗损自己的力量。

私底下,刘秉忠对忽必烈进谏,他认为,就是因为元军不注意自家损失,导致宗王、都元帅、万户、千夫长等高层不断折损,官兵陆续死伤,而南朝孟神通那边很注意保护自家大将和官兵,多年来,他们几乎没有死过大将,受伤的官兵也能得到很好的医治,如此保存了南朝的血脉!

人存,气运在;人亡,气运失。

多年积累下来,元军的损失就达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程度,其运气也急转而下,变得糟糕无比,现在又死了一个万户,情况非常地恶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