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7章 老兵回家(1 / 2)

加入书签

一文博爱基金会成立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国范围内的退伍老兵进行摸底。

这是一项极其浩繁而费时的工作,好在通过吕市长的关系,齐文与国家民政部门搭上了线,从他们那里调取到了不少退伍老兵的资料。

从现有的资料看,我们国家大部分的老兵还是能够做到老有所养的,国家在这方面也一直在努力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因此,齐文把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放在了那些孤寡老兵以及因各种历史原因得不到国家政策照顾的抗日老兵上。

于文章老人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是当年华夏国抗日远征军中的老兵了。16岁参军入伍,担任华夏国远征军独立工兵营战士,曾参加过缅甸反攻,密支那战役等等。

华夏国远征军是当年二战期间,华夏国民政府出兵缅甸,协助盟军对抗小日子国侵略的一支部队。

1938年1月,随着战争一步步由东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带延伸,在全面抗战中,云南是华夏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联系并取得援助的陆、空国际通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的所在地成为为防御日军从中南半岛北犯我国战场西南大后方的最后战略屏障。

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1941年,小日子的部队切断了除滇缅公路之外的所有补给线,并开始进犯缅甸,打算切断国内全面抗战唯一的路上补给线,掐住华夏国的脖子,打击全国抗战的信心。

为保证反法西斯同盟援华物资顺利运往中国,1942年,国民党政府正式组织华夏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配合英军守卫缅甸保护滇缅大通道畅通。

因为当时这是华夏国军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国民政府高层极为重视,由老蒋的嫡系第五军、第六军担纲主力,国军唯一机械师第200师担任先锋军,入缅作战。初期,远征军表现非常好,体现了充分的战斗意志和高超的战斗技巧。

然而,因为英军的自私投降,导致整个战局急转直下,远征军全线崩溃,不得已开始撤退。

但凶残的日军却不打算放中国远征军回国,他们切断了中国远征军回国的通道。当时一些军队跟着美军前往了印度,而绝大多数远征军的将士,则跟着国民政府的杜将军选择了一条无比凶险的回国之路——穿过一片名为野人山的原始森林回国。

远征军残留的大部撤到了云南,途中因为自然环境恶劣和日军的围追堵截,出现大量伤亡,损失惨重。

10万远征军将士,最终回到国内的不足区区两万人,而这两万人,除了一部分不愿意参加内战而滞留在了中缅边界外,其余的将士又被迫投入到了解放战争中,很多人没死于抗战,却死在了内战之中,残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而且这一小部分人也因为政治原因在改革开放前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相关政策待遇迟迟得不到落实,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才逐渐开始重视起这部分抗战老兵的优待政策来,尽管阵营不同,但当时这批人确实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

为此,齐文安排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专程去了云南腾冲,实地调查走访当地的远征军后裔,搜集汇编当年抗战阵亡将士名录,帮助当年流落缅甸的远征军重新回归祖国怀抱,齐文还特意为这次公益行动起了个名字,就叫“老兵回家”行动。

经过前期一个多月的寻找,一文博爱基金会共找到了98名当年的抗战老兵,他们基本都在当地结婚生子,繁衍生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部分老兵自然老去,还有一部分老兵因为当地生活条件所限,晚年生活比较困苦,但是他们大都选择了默默地自力更生,这其中,生活在腾冲乡下的于文章老人最为典型。

当他的事迹和资料送到齐文手中时,齐文看完后肃然起敬,当即决定,亲自去腾冲一趟,看望这位抗战老兵代表。

资料上显示,于文章老人今年已经92岁了,曾经育有一女后来远嫁,老伴离世后,他独自一人生活。当齐文带着齐亮他们来到他位于腾冲乡下农村的小院时,老人正在院里劈着柴火,佝偻的身影,看起来有些心酸。

看到有人来了,老人直起腰板,眼神疑惑地扫了一圈,很快认出了基金会的李副理事长。他这段时间一直在腾冲,于文章老人家他也来过几次,因此老人很快在这一群陌生人中认出了他。

“于老爷子,我们又来看你了。”李副理事长见状扬了扬手里的保健品,大声开口招呼道。

“小李,你怎么又来了,我的事上次不都跟你讲完了嘛。”于文章老爷子放下手里的斧子,搓了搓手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