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0章 皇位继承序列(1 / 2)

加入书签

“太子殿下,小王是觉得高了。”

周王朱橚立即起身,口出惊人之语道:“位同县就够了。”

宁王朱权却起身拱手道:“殿下,小王刚才是没有考虑好,故而犹豫不决,未曾表态。”

楚王朱桢听了周、宁二王之言,只好起身接话道:“殿下,小王担心建国后不能胜任治国之重担,而辜负了太祖皇帝的期望,这才犹豫。”

朱高煦不得不起身,抬手示意三人就座,然后对其余没有举手的六部堂官说道:“诸位是赞成藩国位同直隶府么?”

那些刚才没有举手的堂官纷纷起身,吏部尚书张紞、礼部尚书郑赐也在其中。

朱高煦道:“诸位且坐下说话。以后想发言,可举手示意后坐着发言,不必再起身。”

“臣等谢殿下。”

宗王大臣皆恭声道。

朱高煦望向吏部尚书张紞道:“张尚书有何异议?”

“禀殿下,臣觉得藩国位同一省或一府皆不合适。”张紞答道。

朱高煦问道:“为何?”

“殿下,藩国建立之初,领土或许只有一城之地,而经略数年后,领土可扩大至十城乃至百城之地。”

张紞恭声道:“因此,臣以为可根据藩国领土大小、人口数量等,适时调整其在朝廷的地位。疆域小,人口少,则位同县。疆域广,人口多, 则位同府。若疆域广至数府之地, 人口多至百万之巨,则位同省。”

“张尚书所言, 也并非没有道理。”

朱高煦先是肯定了张紞的思路,但接着话锋一转,反问道:“可是,让我的一众王叔建国后, 位同县令, 怕是不妥吧?”

张紞立即道:“臣只是一家之言,殿下姑且听之。”

朱高煦环视众人道:“既如此,那藩国地位,就先拟定为位同一省。”

他顿了顿, 接着道:“现在讨论最后一个议题, 也是范围最广的议题,即藩国的权力、责任。”

“请诸位先相互讨论,一刻钟后, 我会派人给诸位人手发一份问卷表。届时,按照问卷表上的制式,如实填写个人的真实想法即可。”

朱高煦补充道:“问卷表不记名,且会后有专人抄录,属于匿名制。诸位可畅所欲言,不必有太过顾虑。”

“臣等谨遵太子殿下口谕。”

宗王大臣齐声道。

一刻钟后,昌盛领着十几名怀中皆捧着一叠问卷表的年轻宦官,来到武英殿, 把表分发给了在场的参会人员。

众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新式的问卷表了。

过去朱棣也派人分发过调查表, 这样做使得开会的效率明显提高,而且也有人敢说平时不敢说的话了。

问卷表分正反两面, 正面是藩国的权力维度, 从右至左,依次为立法、司法、行政、征税、铸币、募兵、发动战争、开矿、封爵赐土等三十几个分类。

反面是藩国的责任义务维度, 从右至左, 依次为朝贡、纳税、随同作战、施行朝廷各种体制、遵从朝廷各种律令等二十多个分类。

“敢问太子殿下, 诸藩于海外建国后, 这藩国之主的称呼、承袭等是否沿袭旧制?”

礼部尚书郑赐比较关心礼制的问题,他见问卷表上关于礼制主要集中在祭祀方面, 于是忍不住举手发问道。

朱高煦道:“自然是沿袭旧制,国主称王, 副为王世子,至于王位继承,当依照皇爷爷修订后的《祖训》来执行。”

“殿下,臣冒昧问一句,诸亲王于海外建国之后,诸藩之郡王又该如何?”

郑赐略作犹豫,最后还是决定当一次出头鸟,硬着头皮问道。

此话一出,坐在宗王人群里的吴郡王朱允熞, 以及秦王朱樉的几个郡王儿子,还有周王朱橚的几个郡王儿子等一众郡王, 皆竖起了耳朵。

“难道不应该跟随诸亲王前往海外的藩国么?”朱高煦望着郑赐,故作诧异的反问道。

郑赐故意扭头向吴郡王朱允熞的方面瞅了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开拓海外乃是用人之际, 可有的郡王年幼,怕是难以远赴重洋,为朝廷改封之事尽一份力。”

“多谢郑尚书提点。”

朱高煦接话道:“此事却是小子考虑不周, 会后我会奏请父皇圣裁。”

“殿下过谦了,臣不过是尽本分而已。”

郑赐急忙起身,弯腰施礼,恭声道。

半个时辰之后。

朱高煦命人将收集起来的问卷表上的内容,加以汇总归纳,形成了一百三十八条提纲式的条款,抄录在了一道奏本上。

其中赋予藩国及国王的权力条款有六十条,余下皆是责任义务条款。

为了避免引起歧义或误读,他又逐条与在场宗王大臣过了一遍。

最后,朱高煦命人把各个条款的详细内容与注解,都集中在一起,附在了写有提纲式条款的奏本后面。

等到散会的时候, 已经接近未时三刻。

当天傍晚。

乾清宫。

膳房。

“高煦总能给人惊喜!”

朱棣摊开奏本, 眉开眼笑道:“短短大半日, 便初步拟定了《条例》的内容,真是出乎朕的意料。”

“也不全是孩儿的功劳,多亏了可以避免太多争论的问卷表,还有事先就有准备的众王与六部堂官。”

朱高煦喝了一口蛋汤,然后说道。

徐皇后夹了一块红烧鸭肉放进朱高煦面前的白玉色瓷碗里,轻声道:“别只顾着跟你爹说话,吃点东西。”

“嗯。”朱高煦先应了一声,接着吃起了鸭肉。

朱棣看着奏本上一百三十多个提纲式的条款,入了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