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耕战建国(下)(1 / 2)
朱高煦道:“国王直接管理的领地,就相当于朝廷的直隶地区。”
他这话一出,众王子皆面露疑惑不解之色。
因为如今朝廷的直隶下辖着十四府,人口也是全国最多,综合实力可谓是天下最强的省级行政区。
“你们试想一下,若国王手里没有强大的实力,
便很难控制整个藩国。”
朱高煦解释道:“所以国王的直辖领地,就相当于国王的根据地。而在国王直辖领地之中,国都府,即国都所在的府,便是直辖领的重中之重。”
朱孟烷道:“照太子哥哥的意思,那这个国都府就相当于朝廷的京师。”
“不错,
正是此理。”
朱高煦点头道:“因此,
移民到了藩国之后,授田首先要充实国王的直辖领土。待国王直辖领地上的人丁数增长起来之后,
才能大规模往周边开拓。”
“为了控制人口,防止流民出现,我建议大家效法皇爷爷当年定下的规矩,严令户籍必须世代相传,不能随意变更,平民不得随意远游,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视为游民,则逮捕之。”
朱高煦补充道:“当然,这种政策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世代为农,虽然有利于开垦农田和促进农业发展,但却不利于工商之业的繁荣。”
“因此,最好准许军籍、民籍子弟通过科考入仕后,申请改为官籍,
若与王族联姻,
也可申请更改户籍。”
“根据《宗藩条例》规定,在选拔官员方面,各藩国实行与大明本土一样的科举制。当然,在这个科举制之外,可以并行察举制,朝廷不限制。”
“所谓‘耕战建国’,没有百姓就没有耕地,有了耕地才能养民,人丁才可以增加。而有了大量的人丁,才能有兵源,如此藩国才能有实力向四周拓展领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各位。”
他说到这里,选择了停顿。
众王子之中,聪慧者如朱孟烷,已经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
由藩国国王分封出去给郡王的封地,虽然对于国王来说是分封领,但对于郡王本人来说却是直辖领地。
郡王就藩以后,需要带着自己的属民建立由郡王直管的府县。
如果郡王不能用心经营他的直辖领地,
那么想要衣食无忧,享受荣华富贵就成了白日做梦。
所以,
郡王也得认真学习为君之道,掌握治国理政的方法,好好治理麾下的子民。
尽管朱棣准许诸藩建国之后,效仿朝廷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宗人府等衙门,设亲王都督府,由亲王直管藩国军务(对应五军都督府),另外设六署(对应六部)、监察司(对应都察院)、通政署(对应通政司)、国理寺(对应大理寺)、宗正署(对应宗人府)等衙门管理藩国的其他事务。
但是,按照《宗藩条例》的规定,各亲王在海外建立的藩国位同朝廷治下一省。
因此,在朝廷的公文之中,即书面上来说,各亲王兼任着本国承宣布政使、都指挥使、按察使的职务。
都指挥同知由原三护卫长官担任,藩国王世子兼任藩国国都所在府府尹、副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
其余诸子郡王根据封号世袭各府知府、各卫指挥使,朝廷也按这个标准来进行文字记录。
至于藩国内的各种制度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设置的是什么官职,还用不用军屯制、卫所制,那是藩王的事,朝廷不插手,也不过问。
虽然各亲王被改封到海外建国之后,原爵位岁俸被取消,但是却可以领到三份官职俸禄,而且本国的赋税只需要缴纳三成给朝廷,剩下七成皆由其自行分配使用。
朝廷有新的国策或邸报下达,也会行文给各藩国的国王。
换句话说,海外各藩国虽名为国,实则为大明治下一个拥有高度自治权的省。
在朝廷官方记录之中,藩国境内的文武官员品级,与朝廷一样,还是九品十八级。
故而,由藩王直管的亲王都督府、六署、监察司、通政署、国理寺、宗正署等藩国衙门,地位比从二品的承宣布政使司衙门低半级,即正三品。
这里对于布政使的品级做个介绍,因为在《明史·职官志四》中说布政使是正三品,其实这是历史上宣德朝之后才形成的定制。
而在宣德朝之前,仅仅洪武一朝,布政使的人数与品级就有多次调整。
洪武九年,置布政使一人,正二品。
洪武十三年,置布政使一人,正三品。
洪武十四年,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正三品。
洪武二十二年,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
当朱棣奉遗诏继位之后,在永乐二年,对布政使的人数和品级进行了重新规定,仅保留布政使一人,从二品的品级不变。
按照《宗藩条例》的规定,在藩国国都,建立宗学,即小型的大本堂,传授本国宗室子弟文武之道。
亲王之子十岁可封郡王,十五岁才能开府建郡王府,而每个郡王都有两座王府。
依据朝廷的宗王坊之制,各藩国国都建造有小型的郡王坊。
各郡王在迎娶王妃时使用,以及就藩后再回到藩国王都觐见国王时居住。
至于另外一处郡王府,则是在郡王的封地之处。
老朱在最终版的祖训里规定:“凡皇子、皇孙、皇曾孙、皇重孙,自年满六周岁起,必须进入大本堂进学,习儒法之术与御下之道,少则六年,多则九年,方可结束进学。”
这里面的皇孙、皇曾孙、皇重孙,主要指的是亲王之子。
除了太子外,当朝皇帝的其余皇子会被封为亲王。
亲王的儿子是皇孙,其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外,余子皆封郡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