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甘家往事(1 / 2)
是的,子壮已经明白了。
在甘叔涯几近嘶吼和谩骂的叙述中,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子壮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此事的始作俑者,应该是身在国都,隐身幕后的蒲大夫。但冲在最前面,抛头露面的,却是蒲城邑的邑宰大人和马正大人,甚至还可能包括其他的蒲家家臣。
出身宋国的甘凤和因为是家中的庶子,无权继承爵位和家产,只能以商贾为业,四处奔波。他后来偶然和蒲大夫在国都结识,大受赏识,因为进入蒲府担任一个排名末位的小小家臣。
甘凤和对此感激不尽,一直认为蒲大夫对他有知遇之恩,誓要肝脑涂地,效忠蒲大夫。
当年三国伐徐的时候,蒲城邑危在旦夕。
甘凤和那时候挺身而出,凭借他出身宋国的身份,借助他本家在宋国的势力,几次偷偷出使宋国,就是想保住蒲大夫的采邑,救蒲城邑于危难之中。
当然,最后的斡旋结果,就是蒲大夫不战而降,归顺宋国,而蒲城邑依然还会是蒲大夫的采邑。
蒲城邑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对于蒲大夫,还是对于整个蒲氏家族,都是水之源头,木之根本。失去了采邑的蒲大夫,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士大夫,官位也岌岌可危。失去了采邑的蒲氏家族,立刻就会分崩离析,族人流离失所。
也许正是这一个原因,危急关头,蒲大夫选择保住自己的采邑,决定背弃“君君臣臣”的大义。
没成想到,事情的发展竟然突发急转,齐国和徐国联姻,徐赢成为为齐侯小白的夫人,三徐之地也成为齐国的姻亲之国。
宋国虽然侵占了三徐之地的不少城邑,一直不肯归还,但也不敢进一步侵伐三徐之地。
三国休兵,蒲城邑有惊无险,堪堪逃过一劫。
也许就是因为甘凤和当初的斡旋之功,蒲大夫任命他为蒲城邑的民正大人,主管蒲城邑的民政和百工商贾,权势仅次于蒲城邑的邑宰。
但也许就是因为甘凤和当初的斡旋之事,也让蒲大夫如芒在背,对甘凤和猜疑有加,寝食不安。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做贼心虚吧,蒲大夫害怕甘凤和会有意无意地把当初的事情泄露出去,损坏了他在钟吾国的清誉和地位。
如果这种猜测不错,那么蒲大夫让甘凤和去蒲城邑担任这么一个显赫的要职,也有可能仅仅是蒲大夫的权宜之计。
毕竟,战祸刚消,情势不稳。
三国会不会再次兴兵,蒲城邑具体以后会怎么样,谁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可是,几年下来,三徐之地和北方的齐、鲁、宋三国关系日趋稳定。尤其是这十几年以来,虽然相互间偶尔会有一些小摩擦,但基本上就没有大的战事发生。
蒲大夫终于松了一口气,而甘凤和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自然日渐削弱,一天不如一天。
蒲城邑中,马正大人,乃至邑宰大人,对于民正大人的中伤和排挤,却愈发的肆无忌惮。日常的冷嘲热讽更是屡见不鲜,愈演愈烈。
当然,在场面上,蒲大夫对甘凤和还是和颜悦色,礼遇有加,让甘凤和说不出半个“不”字。
也许蒲大夫还是心念旧情,更有可能他是对甘凤和还是有所忌惮。
但具体是因为什么,也许只有蒲大夫自己最清楚了。
当然了,自始至终,甘凤和守口如瓶,从来都没有提过当年之事。
这一切,都是甘叔涯兄弟根据母亲的一些话语,乃至平时家人的一些只言片语,拼凑,或者说推断出来的。
这几年来,甘凤和在蒲城邑的境况愈来愈艰难,整日里疲于应付城内其他家臣的中伤和排挤,可谓是苦不堪言。
当然,其中最为跋扈者,就是贪财好利的马正大人。
没有马正司的协助,大批的私货不可能流入蒲城邑的市肆,给蒲城邑的百工商贾之业造成如此大的冲击。
甘凤和因此整日里如坐针毡,困苦不已。
这一切,都落在他的几个儿子的眼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