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14章 :初见李闯(1 / 2)

加入书签

王奎对陈振龙说把红薯全部运到蓟州港口,那里自然会有人接应,我派人和你一起去。

陈振龙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王奎就去修书去了。

一封信给了内阁,一封折子呈递皇上?

一封盖上辽东司令部的关防大印再加上武城公官印交给陈振龙,并派军将随行。

陈振龙看王奎如此着急,也不敢歇息了,带着书信立即赶回獐子岛。

王奎写给万历的奏章是这种红薯的东西可以给老百姓带来生的希望,在国家危急时刻能化解危机于无形。

望皇上一定要重视,派工部官员到蓟州港接船后立即送往陕州种植,因为马上就开春了,不能耽误了农时。

最后再三叮嘱万历一定上心,并且派出随行御史,监督陕州地方官把所有的红薯种植下去。

给内阁的书信几乎和奏折雷同。

几天后接到奏折的皇帝和内阁看王奎写的如此慎重关系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谁也不敢怠慢。

立即组织了工部农官和几个监察御史一起出京到蓟州港,等候红薯的到来。

终于来了,远远的看见天边的帆影。

码头上的马车、牛车、驴车……

停了几十里。

有几十筐红薯单独装出来运往了京城,在通往西安的官道上车辆连绵。

经过二十几天的艰难运送终于到了,巡抚亲自带领各级官员迎候在官道上。

皇帝的圣旨早就到了,让他主持分配种植地区,工部的农官也随着分领红薯的知府,县令到达了各地。

延安府的红薯种子分的最多,这是圣旨上的交代。

时间已经是二月下旬,田野、山间冰雪逐渐融化。

春天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随着气温的回升,田野里的积雪消融,雪水浸润着沃土、阳光温暖而明媚。

小草冒出了尖尖的头颅,枯树枝条上也钻出了嫩嫩的芽孢;

农民在官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对红薯的播种。

按照陈振龙传授的方法,就是把翻松的土壤里打出一个窝子,把红薯平放;

浇上一瓢水或者农家畜牲的粪水更好,因为粪水的肥力比清水好很多,能使红薯长势更好。

经过几天的播种后,农官让农民把要栽种红薯的土地用耕牛进行翻松,由于北方雨水少可以不用修筑排水沟,所以非常省事。

一个月后播种红薯的土地里红薯藤蔓乱绕,葱葱绿绿、长势喜人…………………

农民每天都围着田野除草、抓虫、红薯藤一天天的延长,翠绿的叶子让人垂涎欲滴。

但是农官告诉这些人,今年的所有滕曼都要栽种,不允许吃,等到明年多了才能吃。

一阵阵春雨沥沥淅淅,如烟如雾的飘洒,把翻松的土壤淋湿。

农官一声令下,所有的农民拿着剪子在地里一根根的裁剪,刨开湿润松软的泥土把滕曼栽下,芽叶向上。

农官在田间地头不断的讲解,指导;农民都认真学习,这关系到一年的生计,一年的口粮,谁还敢吊儿郎当?

田野,山间,凡是能栽种的地方都种下了绿绿藤蔓,几天的阴雨后阳光照耀着一层层黄土地上栽种的红薯藤,羊粪疙瘩在雨水的浸泡下,散裂在泥土里,肥力滋润着红薯。

一旬时间,那红薯藤蔓就生根发芽,栽种活了过来。

在陕北延安府一个农民的院子里,全村男女老少都围着刘姓农官,七嘴八舌的询问不休,刘农官也不知道该回答谁。

最后里正招呼大家安静下来,一个个的问。

有个青年忧心忡忡的样子,说道:

“大人,俺家有十亩地,加上那些没人要的黄土地一共栽种了近三十亩红薯,一亩麦子都没有栽种,也不知道来年够不够吃哦!”

说完哀叹一声。

刘农官笑道:

“小哥家种了这么多吗?你家有几人?”

“我姓李,叫黄娃子;今年十七岁家有五口人。

年年咱家都没吃的,还不如给地主家放羊来的温饱!”

这个刘姓农官听了后哈哈大笑:

“李小哥你知道红薯一亩是多少的产量?”

“这个~这个~我听叔伯们说大概比麦子多点吧!

就算多点估计也多不了多少。”

黄娃子很是哀怨!

黄娃子和刘农官的对话吸引了周围的人,大家都停止了讨论;

眼睛都直勾勾的看着刘农官,静听他说红薯到底一亩多少产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