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融入都市(二)(1 / 2)
黄雅萍回宁(南京简称宁)的第二年,古都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一期重点工程就放在秦淮河的疏浚和整治上,同时扩大了沿河流域的绿化面积。南京军区给予了大力地支持,一辆辆军车,沿河岸一字排开,铲车、挖掘机发出轰鸣的声音,一艘艘捞泥船在河里荡来荡去,参加义务劳动的南京市民人山人海,还有那挥锨扬镐的解放军战士,军民奋战清运河泥及河两岸的垃圾。
这天,黄雅萍正好从夫子庙骑车来到这里,她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场面所感动,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她便把车子一撑,捡拾起土堆里的砖块,怎么自己走进了老人们的队伍,端了一会砖,黄雅萍便从一个年龄较大的妇人手中接过接过了锨,以普通的南京市民的身份,抡起锨干了起来,好在这样的活路在陕北上学开门办学时黄雅萍哪一周不干它几次。现在捉起锨来,黄雅萍就好像又回到了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岁月了,她干起活来动作到位,一下是一下,从不拖泥带水,黄雅萍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
这样的义务劳动黄雅萍以后也参加了好几次。
在待业的这段日子里,黄雅萍力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充实。学习之余,雅萍便骑着车子随心游逛着,她要把小时留影的地方再重新的走上一遍。她常爱去的地方就是夫子庙大成殿广场,这里是一个大文化市场,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集散地。
这天黄雅萍来到了夫子庙集市上,古玩地摊,一个挨着一个,玉器、翡翠、瓷器、钱币、文玩杂件、书画、木雕、南红蜜蜡、石雕砚台。有的摊位人们围了一圈又一圈,还有人手里拿个放大镜仔细的看着银制的长命锁。黄雅萍对古玩没有一点兴趣,她疾步向前走去,她的注意力就是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旧书摊,也有新书,主要的还是旧书,旧报纸,旧杂志,旧挂历,字画等。黄雅萍在这里一待就是老半天,她在认真地寻找着自己的心爱,她的收藏爱好就是连环画和邮票。黄雅萍在一个摊位前停了下来,就像猎人寻找目标那样扫视着眼前的花花绿绿。过了一会儿,黄雅萍的手里拿着一本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印行的《诗花集——悼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这是一九七七年二月的油印本,十六开,130页。黄雅萍仔细地看着,里面收录了四篇文章和一百五十六首诗,还刻印了几幅周总理的画像。抚摸着书她在想钢板蜡纸刻印人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是不行的。过去她还有点崇拜加林会刻蜡板,看看人家的水平,高加林八辈子都赶不上。黄雅萍经过讨价还价以八毛钱买下了这本油印书。
再说六朝古都里面那诱人的江南山水,沉淀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以及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的雄雄英姿,那是黄土地上一个山沟里的小县城无法比拟的。
现在黄雅萍已经融入了宁城,黄雅萍的情绪比以前好多了,还是叔母说的对,不要她活在高加林的阴影里面,一切都应该向前看!
过了几个月,又过了几个月,黄雅萍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到省人民广播电台去了解关于招收电台播音员的事宜。
这天一大早,黄雅萍坐在父亲的战友徐克雄叔叔的吉普车里,她的心情既激动又不安,随着一阵嘟嘟嘟喇叭声,汽车离开了家属院,沿着太平南路北上。
在南京人的心目中,“北有热河路,南有太平路”,说明了这两条商业街在南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北起大行宫路口,南接健康路,一条太平南路串起了科巷、文昌巷、常府街、马府街,白下路……这些南京人耳熟能详的街道名。街道悠长,店铺林立,同时也连接起了科巷菜场、四明眼镜、绿柳居、太平商场、宝庆银楼、江苏饭店等一批南京老字号。招牌上的店名也是书法的精华,牌匾书法艺术是古城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都是名人题字,有于右任题的“马祥兴”,有林散之题写的“永和园”,在题匾无数名家中,题字最多的是江东周琪,他被称为“周半城”。这些牌匾其形状几乎都是带着牙边的长条形,有的黑底红字,有的黑底金字,还有的是蓝底白字。
一向见字必看的黄雅萍任其那些牌匾如同幻灯片般的在自己的眼前一闪一闪,闪闪而过,而她这时所考虑的是如何应对今天的第一次省广播电台之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