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放火烧山,陈大牛变了!(1 / 2)
卫渊出征之前,赵祯给工部与军器局同时下了旨意。
合力建造三百艘战船。
工部是海忠管事,揽下两百艘战船名额,其目的,是想给卫渊卖好。
军器局一向都是大周最亏钱的部门,监造百艘战船,还需等户部拨钱,光是流程,就要十天半个月左右。
估计这会儿才建造一半。
有工部的两百艘战船,其实倒也足够卫渊去用了。
只不过,如要建水军,他认为,至少需要上千艘战船。
两浙、东南一带,有搁置很久的老旧战船,翻新翻新,不是不能用。
凑一凑,再加上工部与军器局制造的战船,大概能有个六七百艘,足够一支水军的规模了。
只要建成水军,将来海运这块,无论卫渊在哪,就都能说的上话。
水军一旦建成,必然是属兵部管辖,而卫渊乃是兵部侍郎。
再则,待时机成熟,卫渊上劄子,将水军划到马军司麾下,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关于练兵这块,赵祯谁也不信,就只信卫渊。
“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是说,如无我海氏助力,这两百艘战船,不可能这么快就建好.”
“我”
海清一脸为难。
卫渊豁然起身,背负双手,不耐烦道:
“海家主,本帅今日能坐在这里与你交谈,是在给你面子,本帅希望,你莫要不识趣。”
“你们海家每年给倭寇那么多银两,都将成为杀向我大周子民的兵刃。”
“实话告诉你,荡虏军平倭期间,每死一名将士,其背后,都有你们海家的‘功劳’!”
“而且,你们勾结倭寇这事,海忠海大人,并不知情吧?”
根据皇城司的情报得知,海家每年给倭寇银两这事,海忠的确不知情。
而盘踞在海州的倭寇,多半都是由大周山匪假扮。
实际上,不只是海家在干这种事。
沿海一带不少氏族,为了不愿被倭寇侵扰,都给过倭寇钱财。
如今朝廷要平倭,对他们来说,是好事。
这预示着,将来不用再给倭寇钱财了。
他们自然要上赶着捐钱,让工部造船。
也算是给领兵前往东南的统帅示好。
海忠管家极严,以海家的门风家世来说,是绝不允许出现勾结倭寇这种事情出现。
但是不当家不知当家苦。
海忠的堂弟海清,也是实属无奈。
“海家主,本帅言尽于此,一盏茶的功夫,本帅要结果。”
卫渊再次坐到椅子上,悠然喝起茶水。
海清眉头紧皱。
良久。
卫渊将茶杯放下,看向守在门外的亲卫江稷,下令道:
“告诉陈远之,海州城内外,倭寇、山匪,一律格杀勿论。”
“与倭寇有染者,按通敌叛国罪论处。”
闻言,江稷深深作揖,“诺!”
此话一出,顿时将海清吓了一跳。
他看到卫渊起身便要走,连忙拦道:“且慢,且慢!”
卫渊笑道:“海家主想明白了?”
江稷唉声一叹,“好,两成,就两成!”
“每年秋时,会将账簿送到忠勇伯府,让伯爷您,亲阅。”
卫渊大笑道:“这就对了,今后,卫海两家,同进退,共荣辱。”
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好处还不是钱财,而是与著名的清流名门海家绑在一起。
将来在朝廷上所得助力,会非同凡响。
“对了,以后若遇到漕帮船只,你们海家,能帮的,就帮一帮。”
丢下这句话之后,卫渊就离开了海家。
海清垂头丧气的坐在椅子上,心中不知在想什么。
过了片刻,海朝云走来,看到自家叔父闷闷不乐,便是问道:
“可是忠勇伯为难您了?要不侄女给父亲写封信,参他一本?”
海清连忙摇头道:“不可!”
顿了顿,又语重心长道:
“今后,还需多仰仗这位忠勇伯,帮助我们海家的生意。”
说实话,如果没有海氏二房这一脉。
海家大房也不可能在京城能够稳住体面。
哪怕是位极人臣,所需钱财的地方也极多。
包孝肃至今为止,还住在开封府衙里。
他们包家就没钱在京城里买房子。
卫渊曾试图送给包家一座宅院,不大不小,今后如果包家无人在京为官,最起码,仍能生活在京城里。
只要还待在京城,就有无限希望与可能。
大多时候,一些品阶较低的京官,如不贪赃枉法,仅靠着朝廷给的俸禄,压根就买不起房子。
想要不贪污,还想要维持住体面,只能如盛家、海家这样,有着自己的生意。
这就凸显出勋贵的好处来了。
官员直系不可从商,说的是士大夫,没说武勋。
卫渊可以明目张胆,正儿八经的做生意。
当然,这也是文官看贬武勋的一个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