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二战灭匈奴京城(1 / 2)
其实草原各个部落,原本的部落所在地,其实都是由各种帐篷组成。
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游牧为主,所以他们的居所,通常是易于搭建和迁移的帐篷。
只在外围,设置了拒马桩和围栏。
越往中间走,身份就越尊贵。
不过后来,草原各部族互相争战,不断有部落崛起,也有无数部落灭亡。
经过数十上百年的时间,才逐渐完成统一,宣布建国。
既然成立了帝国,京畿重地总不可能随时都在不断迁徙吧?
你让下边的各个部落怎么想?
你又让外国使节怎么想?
所以随着部落间的争斗和统一,建立更加稳定和持久的都城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没办法,他们只能效仿中原国家,利用泥土、石块等等一切可用的资源,充当城墙,建立起一个简易的帝国中心。
在草原帝国的建立过程中,新的统治者意识到,一个固定的都城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也是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它能够展示帝国的力量和统一,同时也为外国的使节和商人提供一个固定的交流地点。
因此,帝国的统治者下令,在草原上最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开始建造一个新的都城。
他们动员了大量的劳动力,从周围的部落中征召工匠和奴隶,开始了这项庞大的工程。
都城的建造采用了草原上能够找到的一切资源。
泥土被用来夯实地基,石块被开采出来堆砌城墙,甚至草原上的木材也被用来构建城楼和宫殿。
城墙围绕着都城,高大而坚固,象征着帝国的不可侵犯。
在都城的中心,建立起了宏伟的宫殿,这里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皇帝的居所。
宫殿的豪华和规模,让所有前来朝拜的部落首领和外国使节都感到震撼。
都城的建立,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原本习惯于游牧生活的草原皇族,开始学习如何在固定的土地上生活。
市场、学校、寺庙等设施相继建立,都城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城成为了帝国身份和力量的象征。
它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枢纽,也是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节点。
然而,都城的建立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传统的部落首领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固定的居所会削弱草原民族的游牧天性。
但帝国的统治者深知,为了巩固统治和面对外部的威胁,这样的牺牲和改变是必要的。
后来,都城成为了草原帝国的心脏,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皇族的生活,也标志着这个民族从一个分散的部落联盟,走向了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
对于那些中小部落首领而言,他们依然怀念着草原的自由与无拘无束。
他们认为,定居生活虽然带来了稳定和繁荣,但也意味着失去了游牧民族的核心特质——灵活性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所以这些部落首领,依旧坚持保持着传统的游牧方式,他们的帐篷依然是他们的家,他们的牲畜依然是他们的财富。
他们在草原上迁徙,遵循着季节的变化,保持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传统。
因此,这些中小部落首领在帝国的统治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
他们在政治上归属于帝国,但在生活方式上,他们保持着独立性。
他们与都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既不完全融入,也不完全脱离。
这种情况,使得草原帝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二元结构:一方面是定居的都城和周边地区,另一方面是游牧的部落和广袤的草原。
两者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共同构成了草原帝国的复杂面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城和游牧部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都城为部落提供了市场和保护的保障,而部落则为都城提供了牲畜、皮毛和其他资源。
不过草原帝国,再怎么能干,可他们在资源上,和中原国家根本无法相比。
所以在草原部落看起来非常雄壮和辉煌的城墙,对中原帝国来说,却不值一提。
就比如这城墙,经过斥候的探查,以及俘虏的供诉:
城墙高度为四米,宽度
内部是由石块混合泥土修建。
再在外墙粉上泥土,看起来威武霸气,可和中原帝国的城墙比起来,可就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随着大军分兵四部,将四大城门堵住之后,罗成业站在两里之外,用望远镜打量着远处的城墙。
再近他可不敢,城墙上有大黄弩,八百米射程呢,谁不害怕?
“大元帅,咱们接下来怎么办?攻城吗?”
“攻城?为什么要攻城?”
“士兵们这些日子以来,不是在赶路,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罗成业放下望远镜,目光扫过身边的将领,语气平静而坚定地说道:
“我们的士兵已经足够疲惫,无需再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攻城。”
“先让士兵们好好休息一天再说吧!”
“而且,这座城墙虽然不及中原帝国的坚固,但也非轻易可破,我们有更好的办法。”
将领们面面相觑,不知大元帅心中有何妙计。
罗成业继续说道:
“草原帝国依赖的,是他们的速度和机动性,而我们拥有的是资源和战术。”
“我们可以围而不攻,切断他们的供给线,让他们粮草不继,水源枯竭,时间一长,城内的士气自然会下降。”
“不过,也不是啥都不做,咱们可以试探攻击,消耗他们的守城军备。”
“那要是他们突围怎么办?”一位将领担忧地问道。
“所以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要在四周布置好伏兵,同时派遣精锐骑兵巡逻,一旦有突围迹象,立即予以打击。”
“我们要让他们明白,无论是坚守还是突围,都是死路一条。”
“可是大元帅,我们的粮草也不充裕,长时间围城恐怕我们也撑不住。”另一位将领提出了实际问题。
“所以我们要速战速决。”
罗成业继续回答道:“我会派遣城中细作,试图劝降一些将领要员,许以宽厚的条件,分化他们的内部。”
“同时,我们也要制造攻城的假象,让他们消耗更多的资源和士气。”
“另外,咱们目前还有二十六万能战之兵,而且还有十万铺兵。”
“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部用来围城吧?”
“咱们可以安排几名将领,带着一部分士兵,出去抓俘虏,剿获粮草物资啊。”
将领们听后,纷纷点头,对罗成业的策略表示赞同。
“还有,从此刻开始,修建防御阵地,防止敌人突袭!”
“从此刻起,匈奴京城,禁止任何人出城。”
“进城者,不能携带任何军用武器和粮草,不论是商队还是普通人。”
“另外,这座皇城拥有护城河,可他们城里,也需要水源吧?”
“让人去找一找,他们的水源。”
“是,大元帅!未将告退!”
随着命令下达,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斥候深入草原,寻找水源和敌人的薄弱环节。
众人都知道,掌握了水源,就等于掌控了城内的生命线。
所有士兵分成三班,轮流休息和警戒。
同时,工程部队开始修建防御阵地,确保营地固若金汤。
将领们同样迅速行动起来,安排士兵们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一部分人开始挖掘壕沟,搭建鹿角和栅栏,另一部分人则在营地周围布置陷阱和伏兵。
两名偏将则各自带领着一支由三万人组建的精锐部队,开始了对草原的清扫行动。
他们袭击了草原上的小股部队,以及部落,夺取了他们的牲畜和粮草,同时也在寻找着可能的水源。
..........
三天后,斥候带回了好消息:
“大元帅,卑职等,在城西六里外,找到了一条河流,看来这就是他们的水源。”
“六里?”
“确认吗?”
“他们的水是通过什么手段,引进城里的?”
罗成业疑惑的询问道。
“大元帅,根据卑职等多方打探,那个位置的地势,略高于城池位置。”
“护城河的水,是通过他们开掘的一条河所引进的。”
“而城池内部的水,则是通过四条暗渠引进的。”
“这两天,我们已经掘开了暗渠顶部,将其暴露了出来。”
罗成业听后,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好啊,我们就从那里下手。派一队人马去河流上游,看看能否切断他们的水源。”
“算了,还是我亲自去吧!”
“大元帅请随卑职来!”
“嗯!”
罗成业点了点头,带着五千兵卒,在斥候的带领下,往水源点而去。
护城河这玩意,也比较坑,想要过河,你必须的将它填了,才可以通过。
可你填了以后,里面的水会漫出来,流向四周,这样反而会给城内的敌人提供更多机会。
毕竟水会导致周围的泥土松软泥泞,给进攻的士兵造成困扰。
所以,罗成业决定采取更为巧妙的策略来切断水源。
在抵达河流上游后,罗成业仔细观察了地形。
他发现河流宽约五米,在这里形成了数个自然的弯曲,而且河床相对较浅,只有五六十公分。
不过弯曲处,有三四米深,匈奴京城的饮用水,正是建在这几个弯曲点。
而且这里,也正是实施截水计划的最佳地点。
“就在这里筑坝。”
罗成业下令道:“我们要在这里拦截河水,让它改道。”
“是,大元帅!”
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始搬运土石,构建堤坝。
他们利用周围的有限的资源,制作一些简易木桩和栅栏,加固堤坝的结构。
同时,罗成业还派人在堤坝两侧挖掘渠道,以便河水能够顺利地流向预定的方向。
又是三天后,堤坝建成,河水被成功拦截,开始沿着新的渠道流向远方,远离了草原帝国的都城。
城内的居民和士兵很快就发现了水量的减少,开始感到恐慌。
护城河的水位也在不断下降,城内的供水逐渐变得紧张。
罗成业的策略开始奏效,城内的士气已经有一些动摇。
与此同时,他的细作也在城中散布谣言,说中原的大军已经找到了切断水源的方法,城内的某某将领已经投敌。
虽然对目前的大局没有大作用,但却可以动摇他们的士气,让他们开始互相猜疑。
罗成业站在新筑的堤坝上,望着远方逐渐干涸的护城河,他知道胜利已经在望。
...........
大帐,罗成业正在和一众将领,商量最后的作战会议。
“大元帅,根据我们这段时间的试探,城墙上只有八架大黄弩,不过他们的弩箭并不多。”
“而且他们的守城器械,是以弓箭和投石机为主。”
“嗯!”罗成业点了点头,对众人说道:“根据细作传来的情报。”
“里面共有匈奴大军二十二万,匈奴百姓和皇族,文武大臣等,共十七万人。”
“另外,还有我大周奴仆二十余万。”
“各国商队等人,有一万余!”
“也就是说,匈奴京城目前拥有的人,大约六十余万。”
“所以他们的粮草压力,比我们还大!”
“大元帅,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攻击我们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