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五觉归心(1 / 2)
徐徐的微风吹拂着甲板,夜空如水波般散落着余辉,听着潺潺的流水,心里竟是说不出的宁静,这些日子以来,云别尘心底禁不住地焦虑,为师门和师傅师兄们的安危担忧,但现在躺在甲板上底竟是温和如水,仰观星汉灿烂,俯察游鱼戏水,也是难得的雅趣。心中默默的念起所学的武学心法及招式,一招招仿佛历史重演时光逆流倒映在眼中。
云别尘习武时日虽短,但他的广博却是旁人难及,他多受武林高手的指点,高深的武学记了一肚子,但还没有融会贯通,内息火候太浅,丹息也是初成,若非诸般机缘,这丹息绝没有此种火候,云别尘是感到星辰道境开启的窍穴,他的窍穴也与众不同,对于星韵之力异常的敏锐,云别尘修习的感星诀在丹息的运转下更加活跃,隐隐有达到第二层感觉,周围的事物变得无比生动,一丝微风,一缕草梗都带着研丽的色彩,似乎要活过来一般。
云别尘不知不觉陷入到一种奇妙的境界中,一时间浑身极为舒畅,就如浸到温水中,不知不觉无觉竟然也大开,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他感到了岸边的一棵小草,他似乎听到了它随着微风摆动,闻到了气息,他并没有睁开眼睛,没有确确实实的看到,但他却仿佛将那小草的样子倒映在心底,就像蝙蝠在黑暗中视物,他依靠的不是听觉其他的感觉,或许他是靠听的,或许是是靠闻的,但它一定有自己的办法,云别尘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蝙蝠,竟可以如此清清楚楚的听到一棵小草。
他的心神此刻迅疾无比,登时想到这是《无觉心经》中讲的五觉归心的境界,也可说是心底映影或者说心眼的境界,当修习者凝练五感之后就是这种领悟,明明不见外物,却把事物观察的通透,就算是一个瞎子,要是领悟了心眼的境界,那么他就会比一个明眼人看的还要通透的多;这是一种玄之又玄的境界,只可意会顿悟却不可通过修炼得到,这种沟通天地的境界是一种心映天地的法门,但却又似轻云流卷微风绕掠不可抓住,但却又与心境的高低密切相关,但心境偏偏又是天下最玄妙的东西,越是紧迫的追求却又难及,但云别尘偏偏感受到了。
当年创出这门功法的前辈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但他却只会一点粗浅的武艺,并不会什么高深的内息心法,他潜心修佛几十载,有一天因缘际会,他顿悟了佛门的至理,却无法宣之于口,这种感觉最是磨人,他想尽办法想把这种道理记述出来,却始终没有办法,只得翻阅当年佛陀和各代高僧留下的典籍,后来从佛祖的语录中得知这是高僧大德都会遇到的知见障,很多至理也因如此失传,这位高僧用数十年的时间思索,才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练出一种他心通一般的秘术就能把自己的感悟传授给弟子,当他潜心数十载终于
悟出了一种法门,这就是《无觉心经》。
这门功法重意不重力,对于心境要求极高,但修炼五觉的心法已经极为艰难又是矛盾重重,而对于后面的修习则是只有心境的体会和一些佛门的经义,而且艰难晦涩,就算是钻研数十年也难以融会贯通,况且明白是一回事,领悟又是一回事,后来高僧死后这门功法也被当成痴人说梦,被束之高阁了,直到后来落到通元岛的上代掌门人之手。
这门功法本来已可说是无法练成,已经和那《星微密谱》一样成了痴人说梦,但偏偏出了云别尘这个妖孽,心思灵透又有宿慧,佛学道学具是精湛绝伦,竟然悟出了五觉归心的境界,观微入密也不在话下;云别尘登时只觉得自己的嗅觉、听觉都变得更为敏锐,云别尘心底惊喜异常,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快就悟出了五觉归心,连带着连五感都敏锐了许多,云别尘知道等自己的内息再有精进,达到了百脉俱通的境界,就能再凝练下一种感觉,倒时五觉就会再上一层楼,现在已经是这般,到时只怕是方圆几里的动静都瞒不过自己的眼睛了;云别尘沉浸在这种奇妙的境界中不知时间过去多久,忽然感到一股陌生的气息到了自己三丈之外,云别尘用心底映影的神通一看,却是一个老者,老者静静的站在船舷上,这恐怕就是那个安叔,云别尘知道自己的灵觉本就敏锐,现在有了心眼,就算是杨庭这样的高手都极难跟踪自己,更别说这人了,当下只是静静的躺着,也不理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