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原是故人伎俩(1 / 2)
除夕新年在即,无论是顾氏陆氏还是张氏,都正在为了即将到来的节日而忙碌。除夕和正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节日,除却祭祀之外,还要涉及到和其余各家的礼尚往来,所以,当张丰听到刺史署来人时,说是苏州刺史袁盛请他前去说话时,他忍不住眉头大皱。
“明日我还要主持家中祭祀,袁使君难不成不知道么?”
这话虽有几分不敬,但下头人哪敢指出来,只能面带苦色地提醒道:“郎君,今日袁使君在刺史署设宴款待杜侍御和裴御史,刺史署的一应属官和吴县上下的官员都在邀请之列,兴许是席间突然想起什么事要和郎君商量……”
话还没说完,张丰就冷冷地打断道:“什么事,还不是想要和稀泥做和事老,江左袁氏越来越回去了二十年前另一位袁使君为苏州刺史时,也是不但重门第,而且更重祖先功绩,却不知道祖先功绩再高,倘若后人无用,也是门庭败落无人知罢了,看在他是苏州刺史的份上,我去就是”
尽管自家郎君说了这么一堆不好听的话,但既然是答应去了,从者如释重负,哪里还会说些有的没的,慌忙答应一声就到外头去准备。
此刻已经到了宵禁的时候,坊中武侯巡夜之外,外头大街上还有其他兵卒,寻常百姓若不是家中有生老病死之类的急务,决计不许犯夜上街,但对于豪门大户来说,这种禁令其实就是一纸空文了。当张丰带着三五从者出门,武侯见到那张家的大红灯笼就远远让了路,又紧赶着吩咐同伴去打开坊门。
所以,当众人来到刺史署门口时,距离来人相请才过去了小半个时辰。之前那一场刺杀的痕迹,现如今已经完全掩去,而此前笙歌曼舞的刺史署大堂也已经收了场,这会儿里里外外一片安静。尽管张丰是傲气的人,但留下从者随着引路的人入内去见袁盛的时候,他就察觉到气氛仿佛有些微妙。尽管是深夜,但论理一场饮宴过后,这刺史署中总会余下几分欢庆的气氛,可现如今却寂静得有些诡异。尤其是那带路的从者不时停下步子端详自己的目光,更是让他生出了几分警惕之心。
因而,等到昂首踏入了袁盛的书斋,果然看到旁边端坐着杜士仪,他长揖行礼后就毫不留情地问道:“袁使君今日相请我来,可是为了要说服我改主意?吴郡张氏并非起自一朝一夕,倘若朝令夕改,岂不是沦为他人笑柄?恕我不能从命”
袁盛还没说话就被张丰抢白了这一通,登时为之大怒。侨姓和吴姓之间,原本就是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更何况张齐丘在朝为兵部尚书,袁氏高官却也未必逊色于他。因而,他把脸一沉就斥道:“张九郎也未免太过想当然了你张氏不想种茶,那是你们张氏的家务事,我不会管,杜侍御更不会想着去劝解,整个吴郡方圆数百里,却不是只有一户张家今天我召你来,是因为晚上刺史署欢宴过后,杜侍御和雅州卢都督之子卢四郎遇到了刺客。”
张丰因为袁盛这毫不留情面的话而一时又气又恼,待听得最后一句话时,他先是更加惊怒,待要抢白时,却陡然体味到了其中深意。倘若不是刺客落网吐露了什么,即便袁盛身为苏州刺史,又怎么会贸贸然夤夜把他给召了来?
“袁使君这是在怀疑我?”
见张丰须臾面色沉静了下来,杜士仪便欠了欠身示意袁盛把问话的事情交给自己,这才接过了话头道:“张郎君还请稍安勿躁。今夜饮宴,原本宾主尽欢,因而就连刺史署的吏员杂役卫士也有不少喝多了,所以我出来遇到刺客,并没有多少人知情。侥幸躲过一劫后,两个刺客都已经落网,据他们所供称,是张氏中人买通他们所为,但我却是决计不相信的。吴郡张氏从汉末到隋唐,一直人才辈出声名卓著,岂会因一时意气行此不义之举?”
张丰的傲气是出自家族底蕴,也是出自自己明经及第,三任期满,考评全都在中等以上的自信,更是出自士族和寒门的分际。从魏晋开始,江南士大夫之中渐有品茗的习惯,尽管只是茗粥,但更多的是出自山茶野珍,如今却要出自田间地头,为寻常百姓崇尚风靡,这等于变相把风雅的习俗平民化。此时此刻杜士仪言语中对张氏颇有敬意,而且直接否定了刺客出自张氏支使,他终于面色稍霁。
“杜侍御既是如此说,缘何还要请我来此?”
“今日两个刺客,箭术极准,相形之下身手稍逊,绝非寻常之辈。吴地人物,应该无人能比张郎君更加了解,而且我更想知道,张氏可有什么仇敌,会做出此等混淆视听之举?”
“原来如此。”
张丰蹙了蹙眉,不得不承认杜士仪这种思路兴许是对的。刺客一口咬定是张氏支使所为,要不就是杜士仪的仇家故意扰乱视线,要不就是张氏的仇家。而正如杜士仪所说,箭术极准的人……那一刻,他的脸色登时一变,尽管瞬息功夫就已经遮掩了起来,但他清清楚楚地看见杜士仪一直在紧紧盯着自己,恐怕不会遗漏他刚刚的疏失,不禁暗自懊恼自己的失态。
“张郎君似乎是若有所得,怎样,回忆得如何?”见张丰沉默片刻,没有开腔,杜士仪便索性站起身来,直接走到了这位傲气十足张氏公子的面前,“张郎君,此事我虽则吩咐不许声张,但要知道当时看见的刺史署中人足有好几个,人多嘴杂,即便有袁使君再次下了禁令,亦是难以维持多久。莫非张郎君是希望外间口耳相传,说是吴郡张氏因为不肯种茶,对朝廷钦使痛下杀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