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尸位素餐?(1 / 2)
尸位素餐?
赵构居然这样说赵氏宗族的子子孙孙?
原来太祖赵匡胤建宋以后,厚待宗室子弟,制定了宋室三派。
即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三兄弟的三派子孙皆为宗室子弟。
立国之后,编写三派玉牒,即皇族族谱。并且编写了三派各自十四个字的昭穆,作为辈分的区分。
其中太宗一脉的十四字昭穆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而赵匡胤三兄弟的名字也甚为传奇。
太宗为了避太祖的名讳,将自己原名赵匡义改为赵光义。
魏王赵廷美更郁闷,先是避太祖的名讳改为赵光美。
后来二哥登基后又避太宗的名讳,改为赵廷美。
但不管怎么样,都体现出太祖对自己亲兄弟之间的感情。
赵构心里很明白,自己作为太宗一脉,与太祖和魏王那一支已经是血脉久远。
如果继续按照太祖制定的宗室政策,那么这几千的宗室冗官也很难裁汰。
如果宗室这一块不裁撤,那么裁汰冗员很难显示公平。
“宗室既为朕之宗亲,在国策面前更应带头。朕以为裁撤宗室冗员有两个要义,即五服之内与有功劳者可酌情考虑不裁。”
赵构这样的提法也是权衡了利弊的结果。
五服最开始是一种丧服制度,按丧服麻布的粗细来衡量血缘的远近。
后来则是指宗族关系在血缘上的远近。
五服之内按照后世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五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如果出了五服,则代表血缘关系已经超离了五代人。
因此赵构认为五服之内的可以考虑不裁撤,这也是玩了个心计。
毕竟靖康之变把太宗一脉的宗亲拿得七七八八,至少三代之内的所剩无几。
那么五代之内的也就不多了。裁撤不裁撤的也就没有多少宗亲可言。
至于赵构说的宗亲中有功劳者可以不裁撤,这点就算不是宗亲,也会酌情考虑。
“官家圣明!”
李光一听不由得发自内心的赞叹。
官家这是真的为了革新变法下了血本和大力气,这样的做法既保全了血缘近的宗亲的体面,也为宗室子弟今后建功立业有个方略的指导。
“如此说来,冗员和补官的约八千人,再加上宗室冗官的三千人,我大宋的冗官总计已是万千余人。冗官不裁,将无可充之军资,国亦将不国矣!”赵构正色道。
听完李光的详细描述,赵构心中已经有底,也更加强化了他对裁汰冗员改革的决心。
“既然李卿对冗官之事已熟知,想必已有对策。”
做为皇帝,不仅仅要臣子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臣子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并不太难,而考验功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官家话,臣以为裁汰冗官目下分裁汰与管控二法!”
“裁汰主要以常参官和地方官裁汰和补官为主,管控则是减少勋官、爵位和补官的产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