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精神抖擞(1 / 2)
临安城外。
东郊演武场!
十几位武将模样打扮的年轻人正整齐划一的列队在校场之中。
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不似普通武官却又不像久在军中的武将。
似乎像是要接受检阅,又好像是要聆听训示。
赵构端坐在检阅台场之上,身边韩世忠、杨沂中、李显忠和虞允文等人分列两旁。
原来校场之中那十几位武官模样的年轻人是参加殿试的武举人。
大宋的武举与科举考试类似,同样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
其中解试和省试都是在兵部的主持下进行的考试,主要是分为武艺和程文两项考察内容。
武艺主要是考察弓马武艺等方面的技艺,考察项目包括马步射、弓步射、抡使刀枪器械、弩踏等等。
武艺也可以理解为武官掌握的基本技能。
程文则是考试范围是《武经七书》,考验考生的谋略和对兵法掌握,和文举的题量大致相似。
《武经七书》是大宋朝综合编撰的一本兵法丛书,其中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眼下这十几位便是从解试和省试中脱颖而出的武举子。
而到了武殿试这个阶段考察会更加细致。
武殿试先考骑射而后试策。
武艺分优、次优、次、末四等,策分优、平二等。
在考察武艺的同时,更加侧重在于对于兵书策论的解读。
“启禀官家,此次参加武举殿试的武举子总计十七人,皆通过解试与省试层层选拔而来。”兵部尚书王庶禀道。
因为兵部从解试到省试都是主持机构,王庶对于此次武举的选拔非常了解。
“同比文科科举,武举殿试的人数太少,不符合我大宋文武兼备的国策。朕以为从下届武举可酌情增加人数,杜绝裙带与官宦相护,减免武举考试费用。朕希望下届参与殿试的武举可到五十人左右。”
赵构显然对于这参加殿试的十几人的人数非常的不满意。
而武举考试是最容易产生裙带关联和利益输送的,赵构可以说从中也看到了弊端之所在。
“朕以为,韩卿与王卿会同礼部尽快拟出武举考试的方略细则,可将选拔方式、风纪监督与选拔人数等等一一详述,尽量减免用度。待朕阅览后可成为下次武举考试之规则。”
赵构虽然提出增加武举数量,但武举毕竟不同于文科科举,武举参与的人数本身就偏少,并且大宋参与武举的费用非常之高,因此让很多家境贫寒的武举子望而却步。
面对着这区区十几号武举,赵构心中很不是滋味,军务的荒废由此可见一斑。
自己之前过于看重现有的军力整合,却忽视了武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长此以往还是会造成无可用之将帅。
“臣等谨遵圣训,定当速速拟出方略以供圣阅!”韩世忠与王庶连忙回应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