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42.第942章 :新官上任(1 / 2)

加入书签

是夜,雨骤风疾。

杨昆拼尽了浑身解数,将陈静侍候得身心两悦,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他代为掌管鲲鹏影视。

这新官上任头一把火,就是更换公司经营地址。

不用她吩咐,杨昆也正打算这么做,当初选择汇园公寓作为书面登记地址,一来是公司初创,并没什么具体的业务,所谓的经营地址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场,二来也是为了省去租用写字楼之类商业地产的麻烦和费用,真要当成产业来做的话,就不方便再使用个人住宅,何况这里还是给他和小叶子同学准备的爱巢。

见识过古老师的声乐培训班所在的小四合院那幽雅深邃的环境与氛围后,杨昆也打算如法炮制,买这么一套院子来作为鲲鹏影视正式的办公场所。

从长远来看,投资四合院的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前提是要选准位置,以便从这场方兴未艾的旧城改造大潮中完整地保存下来。

作为传统的民居形式,京城现存的四合院虽然不在少数,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当前紧张的住房压力,能保留其原有建筑结构、布局的却不多,即使是那些被列入文物保护范畴的名人故居,也有相当一部分沦为了大杂院,几户、十几户人家挤在一起,年久失修,残败破落,在消亡留存的边缘苦苦挣扎着,想要从中找出一两套品相完好的亦非易事。

话说回来,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人家还不一定肯卖,何况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产权在国家或集体的名下,以私人名义收购的话,阻力可想而知。

杨昆前世不太关注类似的消息,他的超前记忆也提供不了太多助力。

相对而言,地处远郊的门头沟、房山、密云、延庆等地区也存在着不少四合院或类似的民居,保存也要完好得多,只是由于距离原因,不便派作纯商业用途,买来度假休闲时用或者单纯地囤房看涨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杨昆平时要上课,陈静也没几天假期,不可能天天正事不干,满京城地转悠着钻胡同,他就想找个地头熟的本地人打听一下情况。

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上次买房时打过交道的那位二道贩子了。

拨通电话一问,那哥们自个手里没有类似的房源,不过他表示圈里有人专门倒腾四合院,他可以帮杨昆打听一下,事成之后多少给点跑腿钱就成。

杨昆当然不会把这点中介费看在眼里,“老哥你多费心,肯定少不了你的。”

找四合院的事托给专业人士去办,他自个也没闲着,挂掉电话,就拉着陈静去看房。

昆哥昨晚所说的话可不是信口胡诌,按他“狡兔三窟”的打算,早就圈定了几家新开盘的小区,只是恰好赶上央视广告招标及叶小换、陈静先后进京,才一直没能抽出时间而已。

看房第一站,选在了传媒大学所在的定福庄。

事先不知道陈静打算报考中传的研究生,他之前也就没考虑过要在这靠五环边的偏远地带买房,对于相关房源信息准备不足,临阵磨枪地考察了学校周边几个小区,无论是户型、面积还是环境都不能令他满意。

陈静就劝他:“考上考不上还没个准数呢,也不用急着买房,再说研究生的住宿条件也算不错,住在学校里上课、查资料什么的也方便些。”

杨昆的拗劲却上来了,“不行,昆哥我做事一向讲究公平,既然给小叶子买了房,说什么也得给你也买一套才行。”

陈静就笑他:“公平?你净变着法地折腾我,却连一指头都舍不得碰你家小叶妹妹头,这也叫公平?”

杨昆竟无言以对。

接下来,他们扩大了搜索范围,凡是距中传10分钟车程以内的新建小区,都被划入了考虑之列,只是不知是不是因为汇园那套公寓的起点过高的原因,连着几天下来,鞋底都磨薄了一层,也没能找到中意的户型,那二道贩子的信息倒先传了回来:“西四北那边有套院子要卖,感兴趣的话,我帮你们双方约一下?”

杨昆毫不犹豫地说:“约!”

次日上午,俩人开车先去接了那二道贩子,又按他指点的路线去接了另一位专门倒腾旧民居的二道贩子——姑且称为贩子B——一块去西四北看房。

待售的四合院坐落在西四北的一条小胡同里,位置相当偏僻,车开不进去,只能停在胡同口步行进去。

站在连门牌都已锈蚀得看不清字样的大门前,贩子B介绍说,这栋院子的家主人祖上在清朝做过官,“您瞅这大门就知道了,这门柱、门板、门钉甚至门槛都有讲究,行话里这叫金柱门,按清明官制,也就比一品大员专用的广亮门低一格……”

听这位舌灿莲花地讲解着,杨昆和陈静先在院子里走马观花地转了一遍,典型的三进院子,第一进是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由正房、厢房和游廊组成,以垂花门和前院隔开,正房东侧的耳房旁边另开着一道月亮门,直通由后罩房围成的第三进院,三进院子连建筑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亩多地,粗略一数,总有30多间房。

坦白地说,整个建筑保存的完好程度还是比较令杨昆满意的,唯一欠缺的地方就是老宅子既没有下水道也没有暖气,洗澡如厕什么的都不太方便,且房屋墙壁也多有破败之处,院里的花草果木亦已凋敝不堪,看起来这家主人过得似乎有点落魄。

随口问起房主卖房的缘由,贩子B的语气很有些恻隐与感触:“不学好呗,赌鸡赌狗赌蛐蛐反正什么都赌,前些年有老爷子管着还收敛点,去年老头一病不起之后少了管教,不到一年的功夫就把家产败了个差不多,偏又撇不下满清遗少那份排场,拼着卖房卖地也得保住人前的面子,要换一般人家,只要能凑合着过,谁舍得把这么好的房子贱卖掉?”

对于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儿,杨昆向来连半点同情心都欠奉,再说这也只是二道贩子的一面之辞,谁知道是不是实情——人家为了防止买家和房东撇开他私下勾连,早早地就把人支了出去,见不到家主当面,这些说辞自然也就无从查证。

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杨昆唯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什么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