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3、鉴定会一掷万金,豪气X名动上海滩(1 / 2)

加入书签

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之目的——卢梭。

然而:成功不是将来才有,而是从决定去做那一刻就已经萌生。

随着上海器皿二厂和金山石化总厂二个项目的成功,我们的“智能化精密温度控制系统”已经走向成熟,于是我们决定乘风破浪、乘胜追击——为“智能化精密温度控制系统”开一个高规格的产品鉴定会去进一步拓展“智能化精密温度控制系统”的市场,从而让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与厂里签订的新一年租赁合。

1984年的上海苏州河畔,夕阳的余晖下耸立着上海大厦,大厦前著名的外白渡桥上一辆有轨电车正“当当”地驶过。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1934年由英国人所建,总耗资500万两白银,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三座建筑之一,同时也是当时上海的第三高楼。

所以当时上海滩颇具影响力的英、美洋行的老板、高级职员和新闻头目等都纷纷入住,使得百老汇很快成为当年上海滩上流社会无不羡慕的豪华酒店式公寓。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1日改名为“上海大厦”,现为挂牌五星级涉外饭店。

而与上海大厦正对着的外白渡桥是上海苏州河上一座历史悠久桥梁,建成于1907年,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的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在上海东方明珠建成之前,横跨苏州河的外白渡桥与苏州河畔的上海大厦相映成辉,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1世纪初,被符号化了的外白渡桥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马路天使》,五六十年代有《团结起来到明天》、《聂耳》,改革开放后则有《阮玲玉》、《上海伦巴》、《苏州河》、《大城小事》、《海上传奇》、《东风雨》等众多影视作品。

即使到了21世纪,浦东陆家嘴的东方明珠建筑群成为了上海的新城市名片,上海大厦和外白渡桥依然在2010年前后的《上海申请世博会宣传片》以及2018年的《上海进博会宣传片》中作为一个上海的历史符号而不约而同地出现。

因此我们把鉴定会的会场选在了上海大厦。

不过,我们选择上海大厦作为鉴定会的召开场所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张上海的城市名片,更重要的是当时上海的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和第二高楼“锦江饭店”当时都不对内开放,唯有上海大厦是对内开放的。

为了开好这个鉴定会,我召集了租赁团队内的核心成员开了一个会,会上我问老刘道:“邀请参会者的名单出来了么?”

“出来了,全国一共有大约160多个重要的研究单位和相关的企业需要邀请。”老刘一面把名单递给我一面说道。

“有些单位可能需要邀请不止一个人,因为单位内有不同的科室,且这些科室都和微型计算机有关。”老刘补充道。

“没错,有些单位可能还会要求不止派一个人来参会,因为毕竟微型计算机现在比较新,大家都会有兴趣来了解一下。”小宋也在一旁插嘴表示同意老刘的说法。

“这样说来来参会的人可能要超过300人了!”我皱了皱眉头说道。

“保守一点,恐怕要做好400个人来参会的准备!”小宋掰着手指算了一下,说最多可能会有400人来参会。

“要开一个400人的鉴定会啊?!”这时平时话不多的小傅在一旁惊叹起来。

确实,一个鉴定会,400人,这在当时确实是规格非常大了!

然而老刘却并不关心最后有多少人来参会,因为这不是他应该关心的事,他更关心这会要开几天,因为他负责公关,公关永远是只针对一些重要的对象,所以会议时间的长短意味着他需要投入的公关时间的多少,因此问我道。“鉴定会准备开几天啊?”

“我准备开三天,其中第一天开会鉴定,第二天和第三天去现场参观和交流讨论。”我看了一眼老刘,然后对大家说道。

“还要去现场?”一旁的小杨一听要去现场,就不解地问道。

“对!第二天去器皿二厂,第三天去金山石化总厂,只有这样才能给大家一个更深刻的印象!”我点点头,以一种非常自信的口吻说道。

“因为我们开鉴定会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对产品本身来个鉴定,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个机会来宣传我们的产品,将“智能化精密温度控制系统”的影响力通过这次鉴定会辐射出去!”我见大家似乎都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去现场,就向大家解释起了开这次鉴定会的真正目的。

“哦,我明白了,实际上这个鉴定会就是一个营销会!”小宋是负责销售的,因此很快就领会了我的意图。

“对!”我满意地看了小宋一眼,笑着说道。

“那鉴定会的名字呢?”老刘在一旁问道,因为他负责公关,因此比别人更关心鉴定会的名字。

“就叫微型电脑精密恒温控制仪鉴定会吧。”我想了一下,说道。

“那这么多人,怎么去现场啊?”这时小史在一旁不无担忧地问道。

小史的担心没错,这么多人,怎么去现场啊?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问题,一个很大的问题,难不成让大家挤公交车去?

“坐大巴!到时候去上海友谊车队借十辆大巴,负责会议期间的人员接送。”我笑着对小史说道。

“什么?你要去友谊车队借十辆大巴?”小史听我说要去友谊车队借十辆大巴来负责会议期间的人员接送,不禁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尖叫起来。

我没有说话,只是不以为然地笑着朝小史点了点头,意思是:怎么,不可以吗?!

原来,最早的时候友谊车队的大巴都是政府专门用来接送外宾的,当时来中国访问的国家以第三世界居多,因此为了彰显对亚非拉人民的友谊,友谊车队在接送外宾的车队的车身上都用漆喷上了友谊二个字,而友谊车队就是这样得名的。

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了,上海的友谊车队也开始了商业化的运营,向社会开放了,如果有需要,企业可以花钱租用,但很贵,因此只有一些政府或大型企业举办的大型活动才会去租用。

而像我们这样一下子租用十辆友谊车队的大巴,而且一用就是三天,那时还真不多见——光十辆友谊车队的车在马路上排队开过,在当时就足够威风足够气派了,所以难怪小史要惊叫起来了。

“那么开三天会,这么多的人住哪里啊?”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张问起了参会人员的住宿问题。

小张的关心也没错,即使不算来参会的上海单位,也要至少300多个人,开三天会,住哪里啊?

总不见得让大家分别自己去住旅馆吧?然后一大早,十辆友谊车队的大巴一个旅馆一个旅馆地去接人?等把这300多个人都接来,恐怕就已经要吃午饭了!

“全部住上海大厦!”我看了一眼小张,豪气地说道。

“什么?全部住上海大厦?这要多少个房间啊?!”还是小史,她听说要全部住上海大厦,不禁又惊叹起来。

确实,让所有来参会的人都住进上海大厦不能不说确实有点“狮子大开口”,因此大家不约而同地向我投来疑惑的目光。

“包三层!”我见大家这样看着我,仿佛在怀疑这样行不行,于是就加重了语气,伸出三个手指头,断然地说道。

大家听了都睁大了眼睛,半晌,小王想到了吃饭的问题:“那么这么多的人,要开几桌啊?”

“恐怕要四十桌了!”老刘在一旁掰了掰手指头说道。

“到时候把上海大厦的整个宴会厅包下来,既当做会场,又当做餐厅!”我又语出惊人地说道。

这时,没有人再惊叹了,而是纷纷开始自豪起来。

因为我们包下了上海大厦的宴会厅供会议和招待宴会之用。

同时还包下了整整三层多的房间供来自全国各地研究所/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们免费住宿。

鉴定会的会议时间是三天。

每天的议程是第一天下午2点鉴定会正式开幕,第二天和第三天是上午开会,包括讨论交流,午饭后前往器皿二厂和金山石化总厂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晚上回到上海大厦后参加免费的招待宴会。

为了接送前来参加鉴定会的领导和专家们前往金山石化总厂实地参观和考察,我们特意从当时上海专门接送外宾的友谊车队包来了十辆豪华大巴。

这样的一个会议,在当时真的可以说是太豪华了,但这样的会议不是什么大人物召开的,而是我们一群上海滩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召开的!

这难道不应该让我们感到自豪么?!

然而,自豪管自豪,我们算了一笔账,发现这个鉴定会的规模空前,但费用也是空前——达到了非常惊人的三天花费超过¥3万元!

“要¥3万元啊?”小史一听整个鉴定会的费用要¥3万元,不由地惊叫了起来。

小史的吃惊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当时,¥3万元相当于当时一个800人的中大型企业将近一个月工资开销了!

“要¥3万元?这投入也太大了吧?!”小杨听了小史的惊叹,也点头附和道。

“我们从金山石化总厂的项目一共只赚了¥12万元,本来距离今年的租赁合同差不多已经完成一半了,如果这¥3万元投下去,最后没有效果,这样岂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距离完成今年的租赁合同的目标越来越远了?”一旁的小傅更是算了一笔细账,质疑投入这么多的资金去开这么一个鉴定会,到底值不值得?

“金山石化总厂的项目是天上掉下的一个大馅饼,但会不会再掉下第二个?我看有点难!所以我感到借助开鉴定会去推广我们的“智能化精密温度控制系统”还是有必要的,否则完成今年的租赁合同有点悬!”小宋听了小史、小杨和小傅的话,摇摇头,表示不赞同他们的说法。

“我不是说不要开这么一个鉴定会,而是说化这么多的钱,万一这钱打水漂了,这么办?”小傅听了小宋的话,就纠正他道。

“对,我也感到小傅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们不是不要开这个鉴定会,而是花这么多的钱去冒这个险值不值得?”小杨在一旁听了小傅的话,点头表示同意。

“我也想少花点钱,但怎么个少花法?”这时老刘在一旁听了大家对花这么多的钱开这么一个鉴定会的议论,忍不住开始发飙了:“首先是400个人来参会,住哪里?要知道我们请来的都是国内顶级研究院所的高级专家,难道叫他们去住招待所?”

“还有去现场,这么多人怎么去?让大家坐公交去?最后是吃饭的问题,难道每天让这些国内顶级的专家去吃盖浇饭?”老刘继续不满地大声说道,盖浇饭是上海话,相当现在的盒饭。

“我们为什么要开这么一个鉴定会?我们的“头”说了,主要是为了开拓市场,因此开鉴定会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既然是手段,那就要讲效果,否则这个鉴定会还不如不开!”老刘最后又愤愤地补充道。

于是,搞技术的和搞市场营销的又一次裂变成二个阵营,各说各的理由。

我听了大家的争论,明白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用军事上的术语来说,那就是你到底是采用“添油战术”去一次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呢?还是采用决战决胜的战略去集中优势兵力来个猛虎下山把敌人一下子打得没有还手之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