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情理未分,说甚大江纵横(中六)(1 / 2)
在夷陵城的另一个角落里,奔波了半日的方弃和半夏终于在酒店中安顿了下来。
原本方弃想要开两间房,奈何半夏说她晚上一个人睡会怕鬼,方弃气的直瞪她,她也毫不示弱的瞪回来。
到最后方弃还是在前台服务生那若有若无的笑意中败下阵来,两人领了一张房卡上楼。
帮他们推行李的小伙子在临出门前特意在方弃耳边低语一句——
“房间里的一次性用品质量不太好,街对面就有自动贩卖机。”
然后一副我帮了你大忙的模样扬长而去,剩下方弃在那里琢磨“一次性用品”这个词儿的重读到底应该在哪个字上。
等到方弃冲完澡出来,半夏已经把头发吹干,全身上下收拾的利利索索的,一叠声的催促方弃出门。
“我要吃坑洋芋、顶顶糕、金箍条还有炸萝卜饺子,还要去镇江楼吃最最地道的万寿羹。”
半夏板着手指头如数家珍,一提起吃来便眉开眼笑。
丰裕厚的一番横财让这个小丫头心情大好,捎带着连夷陵这座古城也入了她的法眼。
就在方弃洗澡的这点功夫,她已经把夷陵城中有名的小吃搜罗了个遍。
“老张还托咱们给他的朋友带了东西,要不咱先把这件正事办了。”方弃想起了老张的嘱咐,有点犹豫。
“哎呀,洪家垸离这里还有二十公里呢,真要是去了晚上可赶不回来。那颗续寿丹早送还是晚送有什么打紧?今天先陪我吃饺子去嘛。”半夏不由分说拉着他就往外走。
说起夷陵城中的炸萝卜饺子,眼下倒正是应季的时候。
这种夷陵本地小吃一定要在秋天萝卜刚下来时才最好吃,而且一定要吃南北天城溜坡上的那一家“姐姐萝卜饺子”才最地道。
一个饺子有差不多巴掌大,炸至金黄的酥皮里面,雪白的萝卜丝根根可辨。趁热咬上一口,外皮的酥香和萝卜的鲜甜一起融化在嘴里,顿时便能让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
等到方弃和半夏一路找到这家萝卜饺子口碑店的时候,天色已经是颇晚。
一眼望去,店门口三五十人的长队令人心凉。
再一打听,店家一锅也炸不出多少个饺子来。可排在前面的倒有不少是十个八个的买,要想轮到他们两个只怕还要再等上个把钟头。
“要不咱们先去别处转转,待会儿再回这儿来?或许过了饭点儿排队的人能少些呢。”
方弃对于吃这种事一向不太在意,看着眼前的那条长龙就有些打退堂鼓的意思。
“那你肯定就吃不着了。”还没等半夏答话,旁边一位圆脸的大姐已经把话茬接了过去。
“你们两个是外地人吧?白姐家的饺子从来只卖到晚上七点半。过了这个点儿,就是有再大的生意上门人家也不炸了。”大姐笑着指了指老板,一副熟客的模样。
顺着大姐手指的方向,方弃和半夏依稀看见队伍的前方有炉火跃跃,一锅热油的边上有个女子的身影正在忙碌。
“嗨,炸个萝卜饺子还搞饥饿营销,瞧瞧这点出息吧。本来就是点上不了台面的吃食,也就是糊弄糊弄外地游客,本地人谁吃这个呀!”
有个不以为然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引得排队的众人纷纷侧目。
旁边是一家名为“肥鱼脍”的酒楼,临街二十米宽的门脸房在小巷之中显得颇为气派,古色古香的两层楼,格局之中有一股子三峡民居的味道,想来当时在装修上是用了心思的。
两丈多高斜挑的招牌上一尾江团正随风而动,看样子正是他们家的招牌菜。
店门口挂着一副楹联,写的正是苏学士赞江团鱼诗中的两句,上联是“粉红石首仍无骨”下联是“雪白河豚不药人”。
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叼着牙签坐在藤椅上,正满脸不以为然的看着眼前的队伍。他见众人向他看过来,劲儿头更是十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了大江的边上,自然要吃江中极鲜。”
听他这般说,队伍尽头处忙碌的女子身影顿了一下,两个已经到了火候的饺子立时便炸的有些老了。
她对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人轻声道了一句抱歉,随手将那两个饺子捞出来放在了一边。
那男子见她不动声色,声音反而更大了起来——
“我孟老三家中世代都在江上打鱼,对于如何才能料理一手好鱼那是再清楚不过。眼下我开了这家肥鱼脍,为的就是以鱼会友,让夷陵内外的朋友们吃点真东西。”
说罢他两手一举,马上就有两个伙计从店中取出一张长案和一个大木桶。又有年轻的女店员站在了他的身后,先是为他戴上了一尺多高的厨师帽,又为他系上了围裙。
孟老三手持一柄尖刀,气势十足的站在案后。微微点头之际,就有助手会意,马上从木桶中捞出一尾鲜鱼来。
那条鱼身长尺许,看份量倒有三斤左右。体表灰黑色而无鳞,尾部带着一抹淡淡的红色,这正是一条鲜冠长江的江团鱼。
“江团鱼惯居于江底水寒之处,非净水不能养活,生长极为缓慢,饮食又极挑剔,这才能生的无鳞少刺,长出一身饱满细腻的鱼肉来。”
孟老三伸手在鱼身上一捋,也不知他用了什么手法,那条原本活蹦乱跳的鱼立时安生下来,直挺挺的横在了案板上,只剩下鱼鳃不停的翕动。
孟老三手腕一甩,手中尖刀上下翻飞,顿时在夜色中绽开了一团白光。
人群之中有女子猛地惊叫一声,继而其他人也看出了门道。
那孟老三运刀极快,但是刀刀不离鱼身表皮,每一刀却又入肉极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