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劳动使人自由(2 / 2)
戚继光的小步快走,步步为营,引起了大明科道言官的批评,这群传统的保守派,现在认为戚帅太过于保守了。
一个现在征战在外的大将军,带领着京营恢复了北平行都司、河套统治的大将军,一个必以堂堂平野短刃相接,虏于是不支而后心服胆裂的大将军,居然被批评保守,这也算是大明当下困局的一种体现。
大明缺少金银铜铁煤,现在绥远的开拓,让大明保守派们变得比激进派还要激进了。
很早之前,张居正在讨论白银的时候,就提到过白银完全依赖他国的危害,一旦海外白银不再流入,会引发大量的问题,而现在,陆地上,在大明触手可及的地方,卧马岗出现了在所有人的视野之下,相比较海外流入,陆上白银开采,似乎更让人安心。
保守派们认为朝廷应该立刻制定计划攻伐漠北。
“路一步一步走,饭一口一口吃,撑死他们得了。”朱翊钧略显无奈的揉了揉眉心,这些个儒学士们,总是在两个极端不停的来回跳动,修路、探矿、开矿都是需要时间,戚继光的保守只是为了稳妥,一味求快,反而根基虚浮,就像习武不站桩,站都站不稳,遑论打斗。
朱翊钧承认,自己的确不如张居正有耐心,张居正总是不厌其烦的解释着他为何要那么做,对皇帝解释,对朝臣解释,对外官解释,意图说服所有人,即便是结果不尽如人意。
朱翊钧没有张居正那么的耐心。
一场秋雨一场寒,清晨起来时,天空灰蒙蒙的,一场秋雨,不期而至,淋湿了街道,京师经过秋雨的洗礼,变得清晰了几分,终日弥漫的煤烟终于在秋雨的洗刷下,变得通透了一些,明公的车驾停在了左顺门,一位位明公,走进了文华殿的偏殿,等待着廷议。
汪道昆的面色凝重,看着王国光和张学颜面色不善,用力的甩了甩袖子说道:“大司徒和少司徒,真是好生的算计,借着面奏利得税的机会,又在鼓噪钞法了,居然说服了陛下。”
“海外!海外!”张学颜往前走了一步,大声的争辩道。
汪道昆看着张学颜,显得格外生气的说道:“少司徒!海外?说得好听,投机客是什么都能投机,你猜他们拿到了万历宝钞之后,是会送往海外,还是前往乡下?朝廷刚刚立起来那点威信,立刻威严扫地!”
钞法和钱法之争,就是工部和户部之间的矛盾,现在这个矛盾更加明显了。
在汪道昆看来,王国光和张学颜的做法,就是违背了当初定好的规矩,说好的大事须经廷议,结果户部的部议,绕过了内阁,直接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张居正和王崇古都是一言不发,显然,他们对钞法是极为不认同的。
万士和眉头紧蹙的说道:“大明腹地这宝钞,还是不要有的好。”
除了户部一直在张罗这件事外,大明内外,对钞法,都不是非常认可,这会唤起他们过去痛苦的回忆。
在万历三年之前,大明百官的俸禄一律折钞七成,就是实发三成,那是朝廷财用大亏之后不得不为,这种折俸,从永乐年间就开始了,成祖文皇帝朱棣曾经用胡椒充当俸禄。
永乐六年起官船官贸,香料开始涌入大明,开始时,胡椒价格还算昂贵,可是官船官贸多次之后,胡椒的价格一落千丈,可成祖文皇帝还是按当初折价,这完全是强买强卖。
万历三年之后,大明终于开始了实俸,而实俸,也是反腐的开端,朝廷每三年进行一次定俸,而且发的是兵仗局压印的银币,海瑞开始反腐之后,再说不得不贪,官不聊生,那就完全没有根据了。
不得不贪官不聊生本就是胡话,在大明折钞这一百七十年时间里,只有少数官员能够维持两袖清风的清廉,大部分官员,上下两个口,都没饿着自己。
“诸位,你们当真以为,大帆船带来的白银、倭银,还有刚发现的卧马银,能够满足大明白银的需求吗?”王国光看着所有人说道:“大明太大了,白银赤铜流入多少,其实都无法满足大明所需,开海九年,一共流入大明的白银,不过5400万两。”
“听起来很多,可大明需要多少?十个5400万两都不够。”
只有户部尚书才知道大明的胃口到底有多大,喂不饱,根本喂不饱。
“不够吗?”张居正有些疑惑的问道。
王国光开口说道:“元辅,5400万银大部分都还在大都会堰塞,可万历元年京师的粮价一石五钱银,现在一石还是五钱银,纹丝不动。”
曾省吾一愣,疑惑的问道:“这不是好事吗?”
“粮价纹丝不动,这的确是个坏消息。”张居正面色凝重,他对京师粮价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有把粮价和白银流入堰塞联系到一起,王国光提及此事,张居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张居正从万历元年就一直提到一条鞭法,他的新政会以一条鞭法收尾,但现在看来,白银的数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一条鞭法。
净鞭三声响,廷臣们走进了文华殿的正殿之内,群臣见礼,皇帝摆手示意就坐。
“怎么一个个面色如此严肃?”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这利得税的消息刚刚散播出去,还没有成文下章各大市舶司,这反对的声音,就让明公们如此为难吗?”
张居正俯首说道:“回陛下,倒不是利得税的事儿,利得税只禁白银、赤铜流出大明,臣昨日前往格物院询问了徐九皋等人,泰西的红毛番、金毛番亦是如此,以费利佩二世所定律法,殖民地不得设立隶属总督府铸币厂,也禁止金属铸币流入殖民地之中。”
张居正还专门了解了下他国的做法,尤其是已经在海上殖民了近百年的泰西,泰西的所有国家,都是禁止本国铸币、贵金属流出海外,大帆船贸易,本质上是费利佩二世的官船官贸,有特别准许,才会携带白银贸易往来。
特许经营权,可是泰西王室谋求利益的不二法门。
禁止金银铜流出,不会影响到开海的积极性,因为货物也能充当货币。
张居正已经写好了奏疏,详细讨论关于货币的种类和发展,阐述利得税的合理性,他把刚才偏殿的争论告诉了陛下。
“大明这么缺钱的吗?”朱翊钧这几日听白银流通性都听腻歪了,感情不是简单的流通性问题,而是数量不足。
王国光立刻拿出了三卷书,朗声说道:“流入的5400万两白银,对大明京师、南衙的物价,没有造成太大的波动,臣有《万历会计录》三卷呈送。”
主要是三项物价的对比,粮食、柴薪、油料。
柴薪主要指的是煤炭,西山煤局的煤炭,有一部分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张学颜将其称之为北煤南运,将白银沿运河北上,称之为南银北运,南银和北煤正在形成新的对流,煤银对流正在取代盐引白银对流成为大明最重要的经济循环。
这三种和百姓息息相关的物价,从万历元年,稳定到了万历九年,期间虽然因为天气等多种缘故有些短期变动,但长期和平均、中间数来看,却是极为平稳的。
“京师的粮价,甚至还有所下降。”朱翊钧翻看了一下,京师丁口已经超过了200万,可是物价没有随着人口的聚集而飞涨,反而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朱翊钧可不觉得这是好事,银贵米贱,代表着大明开海以来的白银流入,等于没有流入。
王国光无奈的说道:“陛下,必要的时候,也要考虑大明用钞法,而不是钱法了,如果有办法,臣也不想腹地行钞法。”
在大明腹地推行钞法,王国光害怕自己被人挖祖坟,但他看来看去,是真的没有太好的办法。
其实还有个办法,那就是彻底拿下倭国和西班牙在秘鲁的超大银山,再加上卧马岗银山,三管齐下,可能会化解部分钱荒。
王国光其实想说的是:发行可兑现纸币的金融机构银行。
事实上,当下大明宁波帮组建的民信局,大明九龙驿站的承兑汇票,就有一定的纸币功能了。
“钞法不可行。”汪道昆立刻大声的反对道:“陛下,真的要行钞法,那也得等大明的白银再多一些。”
官库存银要和发出的宝钞有一定的比例对应,要不然又是一场信誉危机。
政治这东西,有的时候,什么不做也是一种智慧,因为很多情况,都是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古今中外,吃回旋镖的不计其数。
“难,都难,大家,勉为其难吧。”朱翊钧合上了三卷会计录,只能学万士和和稀泥,行钞法不成熟,只能继续在钱法上跌跌撞撞的前行。
“户部把新印的宝钞,给大家看看吧。”朱翊钧选择搁置争议,先在殖民地里试行,总结经验,栽的跟头多了,这钞法的经验累积足够充分,再探索大明的宝钞之路。
王国光掏出了两个小盒子,里面是户部倒腾出来的宝钞,一个盒子送到了御前,一个盒子放在了长案之上。
“一共是百文、五十文、十文、五文,四种面值的宝钞。”王国光打开了盒子,一股油墨的味道扑面而来,万历宝钞长八寸一分(27),宽二寸七分(9),是横钞,宝钞四周饰以龙纹,票面顶部有大明通行宝钞,中部左侧写有大小写的面值,右侧画有山水,背面则是印信和编号。
王国光开口说道:“纸钞、图文、印信、印泥、编号等五个方面做了防伪,纸钞的纸张是棉纸,而墨是松豆油墨,图文更是复杂,主要是编号,每张各不相同。”
大明宝钞从国初,防伪就已经是这五个方面,国初用的宝钞是桑皮纸,已经很昂贵了,而棉纸更贵,如果只印五文,大明宝钞局甚至会赔钱,横钞是为了方便油墨压印,也是为了节省成本。
新的宝钞极为精美,户部为了争夺发币权,已经用尽全力了。
宝钞从来都不是防伪的问题,而是私印的问题,户部为了减少私印,甚至将宝钞的面值降低到了一百文,而不是之前惯用的一贯。
利薄就没有人那么大的胆子去私印了。
“这宝钞极好。”朱翊钧对户部的努力基于了肯定,剩下的事儿,就是如何让海外殖民地接受宝钞了。
这玩意儿,最好的试验场地,就是长崎总督府。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